关于社会问题类论文范文集,与基于标准的整合式教学设计的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基于标准的整合式教学设计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问题及质量及教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问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提出基于课标的整合式教学设计,并以“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通过对课标、教材及学生三者间的有效对话,构建出以课标为引领,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为情景的“课标-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新范式.
关 键 词:课程标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2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标、教材、教学是当前课改不可回避的三个内容,研究表明,课改十年来,教材与标准的吻合度90%以上,教学与教材的吻合度却仅有50%.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
我们认为,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基于經验的课程实施方式,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教师心目中“只知教材而不知课标”,教师凭借自身所固有的理念和經验开展教学,将經验转化成了课程内容.但这种“缺标”下的备课方式往往造成对教材缺乏有效解读甚至误读,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普遍出现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状.因此,加强课标研究,整合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下面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整合式教学.
1基于“整合”的教学分析
1.1与课标对话,实现理念更新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内化课标是教材创作的前提;而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内化课标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关于社会问题类论文范文集
在《课标》的“前言”中提出“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
在《课标》物质科学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在“活动建议”中建议“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由《课标》可知,科学课程应该突出探究、关注过程、体现综合、融合STSE.因此,我们认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如下整合:以质量守恒定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为情景,将“裸露”的知识“打碎”,“溶入”STS问题这一“溶剂”中,然后以探究的方式将知识“结晶”出来.
1.2与教材对话,实现建构与超越
教材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教材不是圣經,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于教材,既不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的认识是:“用教材教,首先要读懂教材”、“处理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
因此,备教材的程序应该从课标的角度“理解教材→审视教材→处理教材”.
教材分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本节科学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向课标靠得更近一些,如给出了实验表格让学生填,发展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又如,教材采取对话式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倍感亲切.
但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实验内容(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太陌生,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二是设计方式(“照方抓药式”实验设计)太传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除了动手操作能力外,还包括构思、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收集有关事实、资料、数据的能力;分析、研究和处理事实、资料、数据,形成概念,作出推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因此,教材有活化处理的必要.
1.3与学生对话,把握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和經验进入课堂.因此,与学生对话,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已經初步形成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經认识了很多仪器,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许多化学反应,并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1.4教材处理
基于课标、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拟对教材进行如下四方面处理:
删除:教材上第二个实验;
增加: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STS、科学史;
改变: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整合:一是把科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整合到具体内容中去;二是把三维目标进行融合统一;三是对化学反应从宏观、微观、符号三方面进行整合.
通过教材的活化处理,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突出科学本质,体现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2基于“整合”的教学过程
基于“整合”的教学分析,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2.1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蜡烛燃烧、科学史、蔗糖溶解、冰熔化、微观模型图等),初步形成根据生活經验提出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形成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本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96917.html
通过实验探究(白磷燃烧、H2O2溶液、KMnO4分解等),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2.2过程设计
2.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一:
问题:这两个变化(如图1、2所示)属于什么变化?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思考变化前后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质量有没有变?为什么?
情境二:用模型完成两个微观过程的描述
“●”、“○”分别表示氢原子、氧原子,完成下列两种变化.
问题:这两个变化(如图3、4所示)属于什么变化?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思考变化前后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为什么?
情境三:蜡烛燃烧
天平左右两托盘上各放相同的烧杯(放有蜡烛),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右烧杯中的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吗?为什么?你认为变化前后各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如何?
情境四:科学家的思考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18世纪初,施塔尔提出的燃素说认为,金属在空气中煅烧,释放出燃素,变成金属灰,金属灰应比金属轻.
1774年,拉瓦锡研究了加热氧化汞进行分解反应,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可能会_______,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
[实录]
猜想①:质量减小,依据蜡烛、白磷、木炭等一些物质燃烧后质量减小了或消失了.
猜想②:质量增大,依据铁制品生锈后质量增大.
猜想③:质量相等,依据化学反应į
关于社会问题类论文范文集,与基于标准的整合式教学设计的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