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人文教育及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造了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探索了分层次的“精品化”之路.同时,为了兑现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和社会的人文使命,我们积极推进人文类精品课程的“公开化”建设,以实现人文教育从“小人文”向“大人文”的转换.
关 键 词:人文类课程;精品化;公开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浙江大学
加强对各类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熏陶是当代大学人文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所共同追寻的目标.近年来,浙江大学树立了“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这一定位也就进一步对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培养高质量的文科人才?面对当今大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缺乏足够兴趣的状况,我们应如何提高人文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面对不同受众,我们应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我们如何才能提高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和社会的影响力,进而兑现其“以化成天下”的使命呢?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也逐渐成为浙大近年来实施人文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本科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文类课程体系,并由此基本实现了人文精神的通识辐射和批判性思维的跨学科辐射.
一、建构“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大多数高校都以“宽广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造诣”等基本理念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既“博雅”又“专精”的功力在实践中表现得较为困难.其实,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就存在着“专”与“博”的矛盾:“专”而不“博”,会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缺乏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博”而不“专”则会导致学生专业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以至于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于是,如何处理“博雅”与“专精”这对矛盾,成为高校在设计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以及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让人十分伤脑筋,且经常引起争论的难题[1].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专精”还是“博雅”?高等教育应该成就“专才”还是“通才”呢?
历史上,我国教育界对有关“专精”抑或“博雅”,“专才”抑或“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讨论很多,争论也很多.如今,“博雅”与“专精”其实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培养目标要求[2],“通才”与“专才”两者必须相互兼顾与相互结合等观念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传道解惑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这里的“通才”并非指通晓各门学科、各类知识的“全科通才”.这里所谓的“通才”是与“专才”含义相对的概念,这种人才不仅仅是具有精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单纯技术专才,他们还是具备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富有批判精神、责任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正是基于上述原则及社会实践的需要,浙大人文学院在以“求是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办学传统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的人文教育理念.“博雅”指知识渊博、品格高尚;“专精”指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明体”指注重探索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及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达用”指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实,我们正是希望通过对“博雅”与“专精”两者的融合,以“博雅”来洞悉“专精”的狭隘,以“通才教育”来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进而实现知识增长与人格修养并举,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的提出,也就为浙大人文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确定了基本宗旨和目标.
二、打造多层次的“精品”课程
“人文”的内涵丰富,它既是一个以文、史、哲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特定的教养方式,一种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因此,大学的人文教育既要担当培养专业人文学人才的重任,又要肩负人文精神传播的责任和使命.但不可否认,在当今我国的研究型大学中,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人文类学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教师为完成工作量而教,课程越开越多,但体系紊乱,层次不清,质量不高,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更令人忧虑的是,其中的一些人文类课程缺失批判性和反思性,因而也就缺失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更无法谈及“教化天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08年开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以文、史、哲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底蕴为基础,构建了“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构建了人文“大类专业基础课”与“大类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并实现浙江大学“大通识”的教学理念[3],我们还打造了多门人文类“通识课”和“通识核心课”,已初步实现人文类课程分层次的精品化建设之路.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1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1.人文大类课程的整体设计
其实自2006年起,浙江大学就开始逐步推行“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我们人文学院也较早地参与并实施这项改革.我们将文、史、哲等学科门类的17个专业整合成“人文科学试验班”统一招生.在前一年半的学制中,我们对学生实施人文大类培养,在后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按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对其进行专业培养.然而,在实施这项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实施“大类培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在前一两年打通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仅仅简单地将各专业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则会遇到课程增多与学制有限的矛盾.课时太多,学生疲于应付上课,用于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因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必须摆脱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习惯性依赖,决不能直接照搬原有专业课程,也不能照顾学科平衡、将原有专业课程和概论性课程简单拼凑在一起.最终,我们按照“专题化”和“多维化”的思路改造课程结构和内容,走课程的“精品化”之路.我们所谓的“精品化”,借鉴了老一辈学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