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相关论文例文,与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从梳理异化概念入手,指出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正在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现实世界有异化,在网络世界也有异化.从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表现,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具体措施如下:培养网络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塑造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
关 键 词:异化;网络异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6-03
一、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显然,现代社会研究领域所广泛使用的异化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引申含义.
当然,我们现在使用的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一词,经历了一个随历史条件和研究需要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它创始于费希特、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发展于卢卡奇、哈贝马斯、弗洛姆等,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异化的主体从抽象的本体向具体的人本体的转变;其二是异化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向度向实践向度的转变;其三是异化研究从人的外在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变.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自我”创造并规定(异化)“非我”(大千世界)的观念中,以及在黑格尔的具有全知全能、至高至上特质的“绝对精神”外化的观念中,异化的主体是指具有绝对的、永恒价值的抽象本体.只有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了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此,人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自己便成了无.批判宗教,就在于把属人的东西从上帝那里收回来,还给人.如果说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主要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和上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异化”规则已主要是指具体的人了,马克思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从研究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劳动入手探讨异化问题,这就使得以往对于人的考察落实到最具确定性的现实基础之上.“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异化表现为:“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等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在马克思的体系中,异化是指人的这种状况:“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果说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异化概念从“抽象本体”到“具体的人”的转化,考察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那么在弗洛姆那里,直接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揭露人的内心世界的异化和压抑.首先,弗洛姆从剖析“偶像崇拜”的含义入手,揭示“所谓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人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人,我们可以说,他同自己疏远了.他不觉得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他本身行为的创造者——他的行动及其后果反倒成了他的主人,他服从这些主人,甚至会对它们顶礼膜拜.”弗洛姆强调异化作为“对所造之物和环境的屈从”的心理体验,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异化几乎无处不在,它弥漫在人与他的工作、人与消费品、人与国家、人与他的同胞、人与他自己的关系中.人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构筑了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来管理他造的技术机器.但是,他所创造的一切却高踞于他之上.他没有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中心,而觉得自己是他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的奴仆”.
二、网络异化
正如弗洛姆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类异化正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不光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也没有幸免.在网络世界存在着人的网络异化.在应然层面,人与网络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然层面,人往往迷失于虚拟世界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感官即时快感中.“人在网络世界中迷失甚至丧失主体性,往往丧失自己应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人从而被虚拟这种手段同化为网络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人与网络的颠倒化和异常化.人成了受制于网络的客体,网络反倒成了控制人的主体——这就是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网络异化究其实质是人与网络关系的颠倒,本来应该作为主体和目的的人现在沦落成了客体和手段,而本来应该作为客体和手段的网络现在却变为主体和目的,人将他的追求投射到外在目的之上,并为这一目的所支配.网络异化的事实是“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他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人须臾离不开网络,离开网络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网络成了人生活的全部,“庞大的网络笼罩着全球,犹如一个大的鸟笼将人类网络其中,使我们习惯于依附它,服从它的指令和程序,从而丧失了自由等关在笼中的鸟儿会渐渐丧失自然的灵性,每天冷漠的人机对话中人也会变得冷漠,会失去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感受力,从而在无数的‘程序’和‘系统’中丧失掉无拘无束的自然的灵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以上,基本饱和.当代大学生人的网络异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异化现象,必须
关于大学生相关论文例文,与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