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博士生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博士生方面发表论文,关于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博士生及计算机教育及中文期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博士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这次,由德怀大力提倡的特别兴趣小组(SpecialInterestGroup)的组建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样的组织中,我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依托不同国家、地区、学科、理论框架下的研究传统,进一步推进我们的研究.

顾小清教授: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为“建立好的学术研究”贡献己力.依托GCCCE以及GCSCE期刊这样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学术研究典范.

一个运行良好的同侪评审制度是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担任同侪评审的专家,需要无私的付出,提携后辈.相信各位向SSCI投稿的同仁,都收到了评审中肯的意见.这些意见,对年轻学者提高其学术研究水平相当有益.但是中文期刊(中国大陆)较少采用这种评审机制.即使有,也不是文章是否被采用的关键因素.同侪评审范围与效力有限.目前GCSCE已经采用了同侪评审的方式.我们将扩大评审者的数量和范围,让更多致力于建立良好学术研究的同仁参与.采用同侪评审机制的GCSCE若能够更上一层楼,则为其他中文期刊树立了一个典范.

另一方面,近三年来,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比例开始上升,充斥感想和评论类的文章变少,这是一个好的信号.RoyPea教授的祝愿(中文期刊引用率提高)有机会变为实现.可是,目前仍有青年学生连什么是学术研究都分不清楚.这里,我建议GCSCE能区分研究论文、评论、综述等不同类型的论文,给年轻学生作出学术示范.

前面很多老师提到何克抗教授团队的研究、黄荣怀教授团队的研究以及祝智庭教授团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有深入的实践,也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也在许多场合中听到这些教授呼吁建立好的学术规范.但是,这些教授授业的直接受益者毕竟有限.学术共同体、学术评审共同体以及学术期刊的创建,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好、更有前景的平台.

黄龙翔教授:最近,年轻一代的学者(除了我之外,几乎都是台湾人)在Facebook上面作了一些相关议题的讨论.从这些讨论方向中,可以看出这一代人最关心的议题——发表论文,为的是求存.有一个议题,坦白来说,是在讨论写论文的“撇步(秘诀)”.我在参与讨论时发表的意见,是对自己在累积论文数量的方式以及其素质的自律.

总而言之,要求自己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提供一个“肩膀(不论这个‘肩膀’是大是小)”,让进行相关研究的同仁能够站上去,或至少能作为他们攀登下一个高峰的其中一块垫脚石.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这种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的层层堆栈;每一代人都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站稳脚步后,就把自己的肩膀交给下一代的人去“踩”.没有任何一门学说、一个创意,是一个人一拍脑袋就能无中生有.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发现、分析等环节,都只是“外功”.“讨论”环节(和此环节如何响应“文献综述”,以至于,“站在文献”的肩膀上)才是考验研究者的“内功”的关键点.诚然,做学问应是“内外兼修、厚积薄发”;但许多国家的学术界的体制,却在鼓励短线操作、强求立竿见影——因此出现的情况往往是外功多、内功少.

写论文或许可被视为“致知”的历程——但还得视个别论文的性质与作者写论文的态度而论.当我坚持克己,尽可能不写“没有肩膀”、“没有踏脚石”的论文时,这个历程可说是“痛苦并快乐”的——当我试图在研究发现中发掘出“肩膀”、“踏脚石”时,我是在与文献对话,与脚下所踏肩膀上的前辈对话,与“昨日的我”对话.写论文,让被旷日持久的学校实验活动忙得焦头烂额的我冷静下来,整理我的研究,并重新梳理理论框架、设计、实践、数据分析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甚而因此迸发出新的思维、构想.

致知之后,还是要致用──因此,我未来的新研究,会以这个新的学习理论框架来开发新教学法(实践─致用).换句话说,这也就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或说是“格知─格物─致知─致用”的历程.

沿着有关研究素质的个人意见,我有两个附加建议.第一,我注意到台湾的教育科技界同仁,常常在脸谱上带起有关学术研究的话题.这样的交流比较随兴,常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GCSCE社群(中国大陆称“共同体”)及各个SIG应善用Web2.0平台.穿越时空,促进交流.Facebook的缺点是无法“登录”,因此我们应寻找替代的平台.

第二,我曾在筹办GCCCE2010时,提议各个子会议的座谈会,超越“邀请四位演讲者,各讲各的研究项目,结果没有太大的交集或整合;好像是四位学者在作不必提交论文的研讨会报告”的现象.例如,可由子会议执行主席担任其中一名演讲者,梳理本届GCCCE此子会议所接受的所有论文,作出总结性的评述,点出GCSCE社群中此一SIG近期的研究趋势.而第二位演讲者则是一位对相关SIG的国际研究趋势有高度了解的学者,总结GCSCE以外的同领域学者的研究,从而突显出GCSCE在此领域的研究落差(ResearchGaps),或甚至提出华人学界能做到的部分外籍学者忽略的研究方向.这将使到我们的座谈会能整合研究、深化交流的意义和使命.不过可能当年提出这个构想的时机太晚,最终只有我自己在“华语文数码化学习”子会议座谈会中进行这样的整合.

不论未来的GCCCE中的子会议座谈是否再办,我们或许可以邀请所有的子会议执行主席做这样的整合工作(或邀请一、两位相同SIG的学者合写),撰写各自子会议或SIG的研究趋势评论文章(含应届GCCCE所录取论文的总评,也可以将之与国际趋势对比,将国际观带进GCSCE).而GCJCE可以作一个特别议题(SpecialIssue),结集发表所有六个子会议的评论.特别议题的主编,与GCJCE的主编,或与应届GCCCE的议程协调主席,可以考虑合写一篇英文论文,整理GCCCE的研究趋势(可能是隔两、三年整理一次),发表在英文学术期刊中.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学界对GCSCE社群的研究工作的认识和交流.甚至每隔五年或十年,各个SIG把自己的趋势文章统编起来,梳理出自己的领域的发展沿革,也可加强SIG成员对自己的SIG的了解和归属感.

[编后记]“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富深意的论题.来自各地的知名学者各抒己见,对当前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精准“把脉”,开出“药方”,提出许多中肯意见与建议,并对未来华人学界的研究作出展望.在讨论中学者们提出很多尖锐问题,许多观点碰撞产生不少思想火花,展现了华人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学界的很强的反思与前瞻能力.这次讨论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本刊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重视,并一起参与到“提升华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研究的水准”这个事业中来.如果您希望对以上的讨论作出回应或有意见发表,请投书本刊.陈德怀教授是此次讨论的发起人和论题的提出者,在此特别致谢!其他十位知名学者不吝时间参与讨论,台湾中央大学吴颖沺教授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1 2 3 4 5 6 7

关于博士生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小班化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教师论文抄袭

高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中学教师政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方案

拼音教学论文

中职计算机教学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新课改体育教学论文

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7)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