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地质工程方面有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质工程及本科生及综合素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质工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既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文章结合资源工程学院采矿、测绘、地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浅见.实践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途经,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25-04
为了适应新形势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在德智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的本科毕业论文范文](/image.asp?http://fccjxxw.com/img/06220843cc1755277e0d5051.gif
)
地质工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资源工程学院前身为福建煤炭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1年并入龙岩师专成立龙岩学院,至今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为福建省煤炭系统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经历了专业初创期、专业建设期,目前已经进入了努力创办省内一定水平的本科发展期.2002年起先后与福煤集团(现为福建能源集团)、福建煤监局签订了的定向培养合同,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式”联合办学、“3+1”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我院采矿工程、测绘工程与地质工程的专业特点出发,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进行了实践与探讨[2].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导师制起源较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17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普遍采取这种制度[3].而美国则是在推行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同时,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与发展.我国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已广泛使用,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选配一组学生并在其指导下实施的一种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及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成才计划,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导师制在高校教育、学生管理以及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针对单个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等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其教育的目的性、可执行性强,有利于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具备学习新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手段,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转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自学与研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把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变为以方法论为主的教学,摒弃过去填鸭式和单向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教育思想,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互动式、参与式的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它坚持了本科生教育中重基础、重根基的优点;其次,它又可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为培养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和保障.本科生导师制能将学生与科研的距离拉近,使其切身感受到生活在一个研究团队中,有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较早地进入科研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阶段;最后,导师制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导师加强自我学习和再教育,自觉地使知识体系得到更新与完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及指导水平,起到教学相长和优化师资的作用[5].
因此,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它是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推行因材施教,促使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6].作为采矿、测绘、地质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自身的特点,实施和加强导师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导师制指导委员会,明确其职能,积极有序地开展相关日常工作.然而,对于本科生的选拔、导师的配备、学生与导师的协调、相关材料的审核以及对学生科研成果与毕业论文的评定等事项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一)导师的配备
导师是导师制的关键因素,对导师制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7].导师素质是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在导师的选取上必须强化选择环节,注重师资的整体素质,才能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常来说,导师必须品质优良,能为人师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且工作责任心强,还需充足的科研与实验经费.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院要求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才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科研项目的需要,按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择学生[8].
(二)学生的选拔
学生选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成效.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必须对学生进行选拔.由于大一、大二学生尚处于基础课学习阶段,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不便于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导师制对学生的选拔,主要是在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在校本科生)中进行.选拔一批成绩优秀,学有余力且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的在校本科生,在修完第四学期课程之后,根据其具体情况(有关功课成绩和个人志愿等)加以选配.原则上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同一届学生数不超过3位,指导时间为1~2年(第5~8学期).(三)培养要求
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引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主要思想.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本科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要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地与导师联系,主动地让导师指导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与学术活动.首先,应精心选择具有创新点的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其次,在选题之后要进一步明确科研的任务、目标和评判标准;最后,要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在老师指导下,由参与课题的本科生来完成.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实际上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过程,是迸发创新灵感的契机,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特长及能力,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体现了实行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四)考核办法
导师制的成效如何,必
地质工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