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类有关论文例文,与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生能力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跨学科类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生能力培养模式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跨学科及博士生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跨学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文章从培养模式、导师责任、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究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并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的成功实践经验为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其他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21-02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按照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以及具体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然而早在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建言时就提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认为具有民主而又活跃学风的加州理工学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他指出真正的创新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从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从26万人到2013年的计划招生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2011年,硕士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生力军,其招生规模扩大,而培养质量却没有相应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西南大学王许人概括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三大原因:一是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三是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又有其特殊的成因,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并探索出可行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面临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较为典型,并有较为成功的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具有可移植性.
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在读筛选机制不完善
在研究生之前的学习阶段,我国工科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在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再教育,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调研,大部分入学选拔考试从内容和题型上看,大多数题目还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很少有突出评估应试者创新素质的题目,反映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比例相对较少,在入学复试阶段也是走形式,没有精心组织设计考试过程,从而未能真实客观地考核入学学生的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导致入学考试只选拔出“应试型”人才.与西方国家“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不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入学后,没有建立起良性竞争的筛选机制,淘汰率低,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在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这导致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2.导师角色“老板化”,科研平台“公司化”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配置足够的师资力量,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现今一位导师带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并不罕见.这导致即使导师有足够的学术水平,也无法有充足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教育资源紧张,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而学生只沦为替导师干活的工具.
科研项目是孵化创新成果的温床,深度参与科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措施.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TSSM计划在高校预研中,研究生作为主力军得出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而在国内,某些导师变成跑项目、要经费的老板,交给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是没有创新性的工程任务;学生只需通过现有的知识和成熟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没能从科研项目中找到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口,整个模式与公司化的运作如出一辙.
3.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学术交流存在壁垒
一项技术的发明、一个工程的实现,无不依靠团队的力量.只依靠个人的闭门造车很难完成有创新性的成果.目前创新性的成果,多出现于交叉性学科领域,这就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然而,在高校中提供这种跨学科交流学习实践的平台还相对较少,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弥补空缺的知识和技术.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即使在同一实验室,他们之间也不进行资源共享和充分的交流,而是互相保密与竞争.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导致创新思维无法形成.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也就是说要想创新,必须广泛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技前沿.而目前除顶尖高校和优势学科外,大部分专业领域的学生很少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存在壁垒,观念较淡薄,与国外开放而激烈的学术氛围相比保守了许多.
本篇论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679381.html
三北京理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北京理工大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顶层优化设计,建立资源倾向优秀生源、优秀生源汇聚优秀导师的机制,激活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抓好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努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针对不足,采取了如下措施:
1.拓宽选拔范围,完善筛选机制,采取可持续性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有各种弊病,但目前对普通学生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而且无法在几年内进行彻底的改革,所以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推免研究生的资格来实现对创新人才的有效选拔.国内外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所以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开始逐渐重视竞赛对学生的影响,也加大了投入,并给予部分获奖学生保研的机会.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į
跨学科类有关论文例文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跨学科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2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北
跨学科类有关论文例文,与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生能力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