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相关论文例文,与关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关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时期及学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98;汉书·武帝本纪》),诏令“郡国皆立学校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日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汉书·平帝纪》)这是一个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公立学校系统,其完备的学制体系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期的晚清才告废除.清末出台“壬寅一癸卯学制”,民初出台“壬子一癸丑学制”,伪满时期出台“新学制”,新中国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我国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古代学校制度向现代学校制度的转型,并最终实现了与世界学制体系的接轨.由此可见,凡是比较成熟的学制系统,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及学历鉴别都有严格规定;而在学制初创时期,或者新旧学制过渡时期,其入学资质、修业年限及学历认定等则要复杂、混乱得多,因而代际问题更容易发生分歧.3 高等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取决于学制结构的转换.所谓学制,就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一再表明,由于学制具有这些要素,尤其是修业年限具有简单的可比性,因此各国的教育体系都可以通过学制来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对应关系.国际上通行的“学位互认”制度,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来实施的.我国近年来通过学位互认制度,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互认协议,足见学制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横向如此,纵向亦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只要存在学制系统,就可以进行纵向对比.关于这一点,近人在移植西方学制的过程中就有了清醒的认识.“癸卯学制”的制订者张百熙在《京师大学堂章程·疏言》中说过:“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则一.欧美日本诸邦,现行制度类于中国古昔盛时良法相同.《礼记》载,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比之各国,则国学即大学,家塾党庠州序即蒙学、小学、中学,等级盍甚分明.”其中关于“国学即大学”的论断十分有见地,应当成为一条研究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关于东北高等教育的起源问题
(一)研究东北高等教育起源的两种倾向
在既往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视角的不同,因而在东北高等教育起源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1 以汉民族高等教育为研究取向.在这种取向下,我们找不出古代东北存在高等教育的任何迹象;即使有,也只存在于辽东、辽南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诚然,中国历史是一部以汉民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文明进步史,汉民族主导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因此不难理解,多数古代教育史论著均以中原地区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很少论及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所谓“蛮荒之地”.即使是东北教育史著作,一般也以中央政权统治所及或汉族积聚地区为主.辽宁省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中原地区,其教育发展水平在历史上也远高于吉、黑两省.比如殷商时期箕子适朝鲜,就在辽阳一带传授礼仪、田蚕、织作,作“八条之教”;西周时期辽西一带的孤竹国有“君子”伯夷、叔齐在,引出孔子“中国失礼,求之四夷”的想法;辽南地区与中原关系密切,使孔子产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理想.秦汉时东北设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尤以辽东郡接受中原地区移民较多而比较发达.据此不少学者认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学校应当产生于汉代的辽东郡.以这种指导思想治史并照此推理,必然得出东北高等教育起源于辽宁的结论;而所谓东北古代高等教育史,则必然会成为一部“辽宁古代高等教育史”了,这显然是不科学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2 以东北地方政权统治区和东北民族教育史为研究取向.有史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多半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所统治.因此,以东北地方政权统治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一些著作试图切断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联系,或者把东北纳入其他国家版图来论述,这是无知甚至别有用心的.比如对于高句丽和渤海国,朝鲜和韩国一些学者将其作为当今朝鲜的前身加以研究;俄国一些学者则把渤海国、契丹族纳人俄国史来研究.除此而外,日本一些所谓的“学者”发表专著,如日伪时期出版的《满洲教育史考》(山田丰著,日本昭和六年和七年刊于《南满教育》)、《满洲教育史略》(1933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地方学务课编印)、《满洲教育史》(槝田道弥著,1935年大连文教社出版)等等,则将东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或日本附属国来论述,其观点是违背史实并为日本侵华服务的,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在我国学者中,陶增骈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东北民族教育史》一书,则以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所辖少数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尽管这部著作并没有对东北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做出任何结论,但毕竟提供了清晰的研究线索和丰富的参考史料,只要按照本文所提出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东北地方少数民族教育历史,就不难析出古代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历史图景.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起源
据记载,东北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两汉时期,但其是否为高等学校需认真辨别.汉武帝时设郡而治,并设立“郡学”以化民成俗.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设有辽东郡,据此有研究认为辽东郡学应当是东北地区最早的高等教育.但根据前述标准,郡国之“学”在两汉的学制系统中处于第二级,因而不是最高学府.况且两汉设郡学并不能说明辽东郡就一定有郡学.对此《奉天通志》中说:秦汉“虽曾设郡统治,而庠序之教未遑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关于古代东北高等教育的源头,只能从更晚一些的北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辖时期中寻找.实际上,我国自进入魏晋南北朝的纷乱时期之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几个民族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建立后,在模仿中原王朝“王制”的过程中移植了其学制系统,创办了古代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这反而使古代东北比其他许多地区更早地发展了高等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分述如下:(1)前燕设立的“东庠”.前燕(285-370年)的统治区域主要包括辽西及辽东北地区,其历代君主均推行汉化政策,实行汉化教育.对此《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记载:“平原刘瓒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鱿率国胄束修受业焉.”根据“国学即大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断定前燕所创办的“东庠”就是古代东北第一所高等学校.(2)北燕创立的“太学”.北燕(407-436年)为鲜卑化汉人冯跋(?-430年)所建,都城昌黎(今辽宁朝阳附近),所辖地区为辽宁省大部及河北省一部分.《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五·北燕录》记载:“七年,建太学,以长乐刘轩、营丘张炽、成周翟崇为博士,简二千石以下子弟,年十五以上,教之.”北燕创办的“太学”与中原政权的学制系统实现了接轨,这在古代东北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3)高句丽创立的“太学”.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我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少数民族国家,其鼎盛时期控制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高句丽在其发展中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并模仿中原王朝建立了教育制度.1145年高丽王朝学者金富轼(1075~1151年)所撰《三国史记》就曾记载了小兽林王二年(372年)“立太学、教子弟”的历史事实.(4)渤海国建立的“胄子监”.渤海国(698~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东北地区地方民族政权,都城敖东(今吉林省敦化县境内).渤海建国后,采取全面的“唐化”政策,效仿唐朝国家制度建立了学校教育体系.由于这些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例文,与关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