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与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关于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前教育及幼儿园及体育游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前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以宜州壮族民间文化为例,探讨壮族文化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提出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 键 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0-02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全国著名的民族学专家梁庭望教授在谈到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时认为,作为壮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广西要大力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壮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如何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对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一、宜州壮族民间文化

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的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即百色、河池、南宁、柳州4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包括歌圩文化、壮锦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布洛陀文化、绣球文化等.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初稿怎么写
播放:32277次 评论:6008人

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

关于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来是桂西北的军事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宜州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恒久流传的灿烂文化.其中以山歌、戏剧、曲艺、诗词书画为杰出代表.更有刘三姐这个传奇歌仙成为南方山歌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宜州彩调、桂剧等地方戏独具特色,彩调剧《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和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地方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主要有舞龙狮、过火海、狮子上刀山、台阁顶马、打火球、扁担舞、傩面舞、蚂拐舞、竹竿舞、板鞋竞走、抛绣球、赛龙舟、抢花炮、打陀螺、舞鸡、舞春牛等.饮食文化充满着地域特色,较常见的小吃有松糕印板馍、马打滚、豆腐肴、狗舌馍、艾馍、豆腐圆、凉粉、龙膀(血肠)等.地方历史文化及民俗构成了宜州厚实的民间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政府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及宜州旅游业的发展,宜州古老的壮族民间文化被挖掘、整理和保护,将更多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壮族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传承壮族文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对儿童成长有巨大影响的幼儿教师,是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置以技能教育课程为主,艺术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也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有着天然的丰富的联系,壮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淬炼出的音乐、舞蹈、美术都能成为艺术教育的教学素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时候受到的教育对幼儿影响深远.富含壮民族元素的学前教育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培养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做到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壮族文化,可将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活化”“救活”,这不仅有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是从根本上传承壮族民间文化.

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前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弹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设计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弹、唱、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技能,学到育儿的基本知识,学会教育幼儿的教学方法.壮族文化的载体都能成为是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学的基础.壮族文化中的壮族美术(如铜鼓纹、崖壁画、壮锦图案、蜡染图案等)、壮族舞蹈(如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绣球舞、捞虾舞等)、壮族音乐(如山歌)、壮族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壮族乐器(如铜鼓、马骨胡、竹笛、二弦、八音、天琴、木叶等),都可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灵感和素材来源,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多是整齐划一的,全国一样,没有特色,和地方的实际结合不是很密切,这样的教学未能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来进行教育,教育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日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盎然生机.壮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与其他民族区别的外在标志.深入挖掘自然和社会中未被利用的壮族文化资源,力求把壮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教学中,主打民族牌、特色牌,可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学前教育专业走上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极大地发挥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的地区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

三、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一)宜州刘三姐歌谣、彩调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2006年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州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山歌以赋比兴为基础,主题随意性强,旋律相对固定,主要有东平调、祥贝调、北牙调,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乐曲中加衬腔,可即兴创编词曲.山歌的句式是2―3―3式,如“清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见妹打伞田边过,黄牛挨打几多鞭?”山歌的韵律是:第一、二、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如韵也可如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山歌小组唱、表演唱.山歌易学易唱,易记易传,是宜州壮族一种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富矿之一.

广西彩调同湖南花鼓戏、云南花灯等地方剧种一样,是颇有独特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地方戏.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彩调,原来是忠采茶、调子或拿嗬海,1955年,宜山彩调上北京首次演出时开始统称为彩调.2006年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内容谐趣,形式活泼.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扇子、手帕、彩带号称彩调“三件宝”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宜州艺术瑰宝的刘三姐歌谣和彩调,可借助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舞蹈课来传承.音乐、舞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融入宜州山歌、彩调的元素,编写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幼儿歌曲、幼儿舞蹈教案,开展洋溢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课教学.组织编写山歌、彩调校本教材,作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程,教会学生唱山歌,表演彩调,掌握地方文艺技艺.在学生中开设山歌、彩调兴趣班,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学习原汁原味的山歌和彩调,满足学生学习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每学期排演一场大型的山歌、彩调的专场文艺晚会,展现教学成果,传播民族文化.在学生学会山歌、彩调的经典曲目之后,教会学生结合幼儿的特点进行山歌、彩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这样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在学校期间认识山歌,彩调,掌握一定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保持民族特色,也将在未来岗位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宜州传统民俗体育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育活动的生动、自然、活泼是幼儿教师所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活动,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教育教学游戏化.宜州丰富多彩的传

1 2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与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关于教改方面的论文

数学教学硕士论文

幼儿园教师学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论文

电大小教毕业论文

幼教大专论文

特教论文投稿

中班幼教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

教研论文封面

基于壮族文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