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主体及社会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在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争论的基础上,从有无教育状态下的主体、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分析,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指出从地位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从属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力求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相处的最佳状态.
关 键 词: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77-0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相当价值的学术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争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对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哲学范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引入主体、客体概念,并不是要替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称谓,而是通过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特性,增进平等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主体是“人”——主体的本质规定
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前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主体源于拉丁语Subjectus,意为放在下面的,作为基础的,由Sub—在下面和j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1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在主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见解是比较深刻的,他认为主体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社会规定性的人,是以实践作为其存在方式和本质,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主动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以及“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论断,把对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水平,“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可以明确得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并且不是指所有人,而是具有自我意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人,只是强调人的地位,而不是其他,主体也包括与人有关的组织乃至社会.因此思想政治的主体也可以是群体组织.
(二)从“自在”到“自为”——主体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主体,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创造生活的实践活动使自身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上升到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地位.正是意识使人自觉为主体,把自身之外的事物看作是有别于自我的他物.人可以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体,不过这时的主体只是具有“自在的教育主体性”,只有当他们学习、研究甚至发展到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之后,他们才能逐渐明白并升华原有的主体性,从而成为“自为的教育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主体性关系不仅是意识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动的、现实的交往关系.所以,即使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无教育状态下,人和社会也都不能成为独立主体,而只能是交织作用下的主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有机体作为主体的自我活动及其对社会内部诸种关系的调节是通过国家形式实现的,由于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主要体现着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志.因此,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这种社会主体在本质上是有局限性的主体.
在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史前时期,人类主体实际上是不可能获得自身的真正自由的,他们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之中.人的发展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即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在国家废除和消亡的意义上,人才真正实现了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主体.
二、教育动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在传统的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仅仅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和环境只是客体,这就人为地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立起来,造成主客体之间的高低之分.“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以及“多主体说”都脱离了传统的施教过程来分析主体的内涵.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教育实践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角色和情况下都可能具有主体地位,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当他们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受教育者也很容易和教育者进行沟通,接受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在施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即从受教育者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于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制约和影响着客体思想觉悟的提高,教育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就必须在尊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道德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客体,是教育者主体的相对者,作为相对人参与教育活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是发展和转变的主体,通过与教育者的直接互动以及个人的教育实践来发展个体自我意识,形成个人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正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逐步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因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反对任何形式的压抑受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