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与让政治贴近生活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学生相关毕业论文,关于让政治贴近生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生及人社会及历史学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处,但这并不妨碍其在课堂上的应用.第二则是一首很有时代特征的老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这两则史料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跟国家政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
材料3: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一天家里收到了一封信.我听大人们讲那是台湾的大爷爷(爷爷的哥哥)寄来的.大人们很惊喜,因为和台湾方面早已断了多年的联系.信中说他为我们买了一台松下牌的大彩电,但只能寄到北京,让我们赶快到北京去取.
师:你们知道文中的“我”是谁吗?
(学生表示不知道)
师:其实这个人就站在你们的面前,正为你们上课.
(学生很惊讶,纷纷议论起来)
师:那个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很小,所以记忆很模糊.后来我才听说我的大爷爷就是解放战争之后去的台湾,但是后来一直无法跟大陆家人联系.所以那时收到他的信,全家都非常高兴.大家找找看,为什么我家可以在90年代初收到信,而之前就不可以呢?
生:以前大陆和台湾关系紧张嘛,后来就逐渐开放啦.
师:是啊,没想到两岸关系的改变也把我的家庭也牵扯了进去.大家归纳一下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岸关系的进展.
生: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中国人民政府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采取了开发措施.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0年,海基会成立;1991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成功展开.
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
师:在这其中除了官方的接触,我们重点看一看民间的交往.“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会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汪辜会谈达成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现在,如果让你是当年的厨师长,你怎样为这道宴席设计菜名?
(学生活泼起来,开始讨论)
生1:团团圆圆怎么样?
生2:还可以有普天同庆.
师:不错,寓意都挺好的.我们来看看当年的菜单.
材料4: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学生都很兴奋)
师:这些菜名都是汪道涵先生亲自设计的,把它们连起来,大家看看.
材料5: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定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
(学生惊呼起来)
师:汪先生在菜名里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生: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希望两岸能够统一.
师:从中表达出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什么?
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师:所以,尽管其中仍然有着障碍,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友好,统一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家和台湾方面的系也越来越便捷,这就是一个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分析:台湾问题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问题.就在当下,它仍然没有解决.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个“台湾问题”.所以首先要为学生分析清楚今天的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让学生感受到这20年间的台湾与大陆关系的进展,以及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海问题解决的前提是突破这一重点的关键.因为自身家庭的特殊经历,所以我讲述了自己家庭的一段往事,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惊讶: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同时,抓住书中汪辜会谈这一知识点加以补充资料.学生觉得菜单的资料很有意思,既形象,又能从中看出海峡两岸的浓浓亲情.
重点3: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
师:关于“一国两制”的基础知识大家已经梳理过了.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个政策.在回归之前,香港曾有一种声音,说香港回归之后大陆会大幅度插手香港的事物,这将改变香港固有的社会秩序,威胁到香港的繁荣与安定.这种声音曾在香港人心中引起了一定的恐慌.那事实怎样呢?一国两制政策有没有被后来的港人接受呢?看看各方人士怎么说的.材料1:政治转型进行得很顺利.大陆没有吞掉香港,解放军也不像人们害怕的那样遍地都是.香港还是香港.
——前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
材料2:香港法制在回归之后,在日常司法运作层面,香港法官独立判决的传统,并没有改变.
——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梁家杰
材料3:香港金融运作的国际水平、金融监管系统的透明和专业,在回归之后并没有受到干扰.世界各国的商人,只要来到香港,就可以找到想要的金融商品,原来的优点都完全保留了下来.
——富邦(香港)行政总裁的李晋颐
材料4:“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对于“一国两制”,港人喜欢用这9个字来形容.香港赛马会公司发展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仍然非常感慨:“现在看来,回归时所提到的生活方式不变的承诺已经兑现了.”在香港一家物业公司工作的张老伯是有着几十年股龄的老股民,别看他已经两鬓斑白,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权证(俗称“窝轮”)却情有独钟.“我收入不算高,太贵的股票买不起,但我可以买这些高价股的替身——‘窝轮’”.张老伯说:“炒‘窝轮’,炒的就是心跳.”
——《读者周刊》
师:上述资料都反映了什么?
生:香港人的原有生活并没有因为回归而受到巨大的冲击.
师: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什么政策的保证?
生:一国两制.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国两制政策规定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师:所以这项政策的保证之下,在某种程度上“香港还是香港”.但是,香港真的还是以前的那个香港吗?
(学生觉得很茫然)
师:给大家看一件曾在香港民众中颇具影响的一件事.
材料5:香港大会堂旁边的皇后码头不算精美的建筑,它仅有的历史价值,是从前香港总督赴港履新,都会搭船从皇后码头登岸,检阅仪队,再到旁边的大会堂宣誓就职.一九五三年填海工程时已拆过一次,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当港府今年为了扩大填海,打算再次拆除皇后码头,却遭遇前所未见的强烈反对.民众在码头举起“不要说再见”的布条,通宵静坐.他们对英国皇室毫无依恋,而是在这码头身上,有着这一代几乎每一个香港人的共同记忆.年轻时可能在这里谈过恋爱;中环区的白领被上司责备或者奖赏,会到这里看海整理心情;也可能只是惨绿少年时代在这里毫无理由地发呆.更多的是家人亲友结婚时,在码头合影留念等.在拥挤的香港,码头这个角落始终宽阔地包容所有人.在香港出生成长打拼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看重香港是自己的家园.拆掉码头,意味抹掉他们深爱的集体记忆.
——《天下杂志》
材料6:香港过去好像一家大酒店,人与酒店的关系,只是房客关系.等今天的香港人不必再因战乱或九七问题颠沛流离,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
——梁振英
师:是谁要求保留皇后码头?原因是什么?
生:是香港的民众.因为皇后码头有着他们的共同记忆.
师:是啊,小小的一个码头是一代香港人得意与失意的缩影,香港人要求保留的正是他们的这段集体记忆,而不是对英国
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与让政治贴近生活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