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关系的辨析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群众体育方面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关系的辨析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群众体育及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群众体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针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三者之间容易混淆等情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词源、概念以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学术研究视角来说,这三个概念由于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互相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从政府工作角度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包含的关系;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群众体育发展到社会体育再到民生体育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 键 词: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词源;概念;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16-06
当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家、学者们围绕体育概念展开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讨论告一段落之后,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社会体育有了较为准确的法律界定,社会体育一词开始频频见诸于报刊,《体育法》中几乎都使用社会体育,很少提到群众体育一词.与此同时,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群众体育一词似乎也不甘示弱,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也频繁出现,几乎与社会体育齐头并进,似乎在向全世界声明:“我们之间是大有区别的”.于是,在体育概念大讨论之后,我国又掀起了一股有关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等概念探讨的热潮.进入21世纪后,在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之间关系还处于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民生体育”概念在北京奥运前后又迅速闯入人们的视野,颇有驻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趋势.所以,进一步梳理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二者与“民生体育”等概念的关系,对于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无疑是必要的.文章的主旨在通过对以上三个概念的多种定义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及逻辑分析,指出它们的区别,又从不同的视角,找出它们互相间的联系.
1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词源的辨析
1.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29年,张汇兰在《女子体育普及之我见》一文曾提出:“提倡群众体育,反对牺牲群众、专注重选手运动的体育.”[1]但从1929年4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国民体育法》[2]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一词仍然没得到广泛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历史时期,为了摘掉因百来年来的羸弱而被扣上的“东亚病夫”帽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成为当时体育工作的主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的体育运动.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我国宪法中也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建国初期,我国对体育一词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科学的定义,基本处于表象化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对于群众中正兴起的体育运动,更也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表述.通过查阅相关我国体育史料发现,群众体育运动的这一名词是先经历从“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到“群众体育运动”再到“群众体育”的演变.这种称谓演变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为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而进行政治整合的一种需要.
1.2社会体育
据文献调查显示,“社会体育”一词源于日本,而我国最早在1918年召开的第4届全国体育会联合会会议提案《推广体育计划案》中提到“社会体育”一词,提案提出:“社会体育者,指学校、军队以外一般社会之运动而言.期以锻炼身心,养成坚实之国民也”.即我国北洋政府时期使用了“社会体育”一词[3].而后就一直很少提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体育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标志着它在我国逐渐被启用,90年代中期,社会体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使用一度出现井喷现象,除了出现在一般性新闻媒体报道外,还出现了以其称谓的机构建制——社会体育处和以其称谓的学科方向——社会体育专业.从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发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到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在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到了“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再到同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并
群众体育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1.3民生体育
“民生”一词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其中民生即百姓的生计.然而国人对“民生”一词的最为深刻理解源于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中提出的“民生主义”,1924年,孙先生在民生主义中具体阐述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5].
而现代《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政府开始关注国内的民生问题,随着弱势群体参加体育的保障、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以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等问题日益凸显,体育领域内的民生问题的也越来越受关注,“民生体育”一词也应运而生.民生与体育结合在一起的“民生体育”一词最早则是在陈小林的《民生体育论》一文中出现.随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提到体育内的民生问题,要求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紧接着十七大也指出要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把作为民生问题之一群众体育作为重点,加强投入到公共体育事业,让它体现以人为本,在促进和彰显社会和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机的成熟,体育界人士和体育总局官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相继提及民生体育,并把体育视为民生,要求大力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此同时“民生体育”一词开始频繁见于报端,而关于“民生体育”的研究也蜂拥而至.
2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概念的逻辑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学术界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概念的区分非常模糊,与它们相关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之间属种关系也论而不清,以致造成概念不准确.以下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逻辑学分析.
2.1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生体育概念的的纵向比较分析
概念是对某一事物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同时概念又有内涵与外延,他们会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逐步深入,因此关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概念也随人们认识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对群众体育概念的几种定义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定义基本雷同.属概念都是“体育活动”,种差稍微有点不一样,但都离不开“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与社交等为目的”,总体呈不断完善的趋势.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体育整体是由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部分构成的,群众体育[6]的外延还包括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等.当前我国政府的重大文件中也是这样划分,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等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与群众体育[7]中的
群众体育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关系的辨析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