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社会学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学类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社会学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学及家庭教育及儿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家庭教育等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应提出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内化儿童社会规范、增强父母责任意识三种对策.
关 键 词:留守儿童;社会学分析;共青团河北省委;承德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谋生,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到未来人口的素质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梅世彤同志多次强调做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河北省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全方位推进这项工作开展.本文选取河北省承德市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城市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以承德市黄旗中心为例,400多名的在校生,留守儿童有13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32.2%,平均每班14人,有的班甚至达到了42.9%.有报告显示,在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9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一方面,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性格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人格发展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长管理,留守儿
社会学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社会结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在社会学体系中,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梯度继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病愈加凸显.而且,与工业以及城市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利益长期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于是,基于现实选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方向除了转向农村内部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乡镇企业外,还有数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涌向经济相对繁荣的城市.
而城市在制度上并未做好接纳大批外来人员的准备,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受到不同的“国民待遇”,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工作安全系数、收入水平,居住条件都比较低,城市学校入学门槛高、打工子弟学校发展不完善,诸多原因致使其子女在城市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农民外出务工后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接受照顾和教育.
(二)社会规范: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提到:“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许中成就类型本身.”①个体社会化需要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通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人内在的行为倾向才能使外在力量以“持久的、系统的和非机械的方式起作用”.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由外在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角色定位,这也直接塑造了儿童的性格.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需要掌握的社会规范几乎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而在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因为长期外出,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能力大大减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的教育力量往往不够强大,留守儿童对长辈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学习生活毫无限制,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
而且,在儿童进入学校后,面临的是与家庭完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不同组织规范的遵从,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期望标准会给儿童带来多种困惑,儿童则要依据这些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度.总体而言,非留守儿童因为有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能较为容易地适应这个过程,但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缺位,缺乏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指引,很难综合协调这个过程,社会规范的内化工程并不顺畅,漠视法律法规现象比比皆是,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三)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监护
“家庭是社会共同体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②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家庭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将家庭的功能概括为生殖、保护、社会化、规范性行为、情感交流和提供社会地位等六个方面,家庭功能的弱化也主要通过这些方面而得以体现.③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家庭功能的弱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给留守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农民进城打工,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家,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大大减弱,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托管监护、同代监护及自我监护,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并对留守儿童
社会学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社会学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