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通识教育相关论文范本,与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通识教育相关论文格式,关于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通识教育及法学教育及教育改革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通识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纷争由来已久,从二者的关系路径来看,经过了“融合-分立-整合”的过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识教育不能完全排斥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专业教育也需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依托.在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一种通识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 键 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68-02

在功利主义的主导下,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过度的职业化要求使“工具理性”充斥着校园.19世纪以来通识教育理念日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识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

关于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通识教育相关论文范本
0;一种趋势.然而,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特别是如何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统一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提供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它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1]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反映的是“全人”理念.而专业教育是功利性的、狭窄的,反映的是“半人”的理念.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先后出现了“融合-分裂-对立-整合”的动态关系.打破二者之间的隔阂,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知识基础深厚、专业技能强、博学多识、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健全公民,是各个国家高校教育改革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二者的对立关系

“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按照职业化和社会分工的要求,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既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随着社会分工和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和阅历也决定了人不可能成为绝对的“通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专业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少的师生沟通,过强的共性制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症结,从根本上暴露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可以拓宽基础,沟通文理,陶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使学生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高尚的德行和科学精神,具备理性的力量.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一个为“博大”一个为“精深”;一个是“通”一个是“专”;一个是“育人”,一个是“制器”,这看似水火不容的两种教育模式能否从分裂走向融合呢?

(二)二者的统一关系

专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通识理念的渗透,要真正实现对一个专业的全面掌握,不仅需要知识背景的积累,更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知识基础越宽厚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专业的分化是人类清晰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但分化后的认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完善的认识.通识教育理念便承载着这一神圣的使命.

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排斥专业教育,它需要依托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在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今天,高校能够带给学生的只能是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可以防止单纯灌输知识或训练技能的局限和弊端.综上,我国应建立一种集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促使二者相互融合的模式,

二、法学专业通识教育的实现模式

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是否应该施行通识教育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是否该实行通识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2001年9月《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战略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形成共识:现代法律人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法律人才.如何将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是目前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一技之长.我国曾于1998年将原来的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法学专业,以适应教育部关于“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然而,近年来,有些院校为适用职业化的需要,在法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方向(如经济法、律师实务、法律文秘方向等).将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仅局限于法律职业上.法学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它专注社会现实,以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等人之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为使命,因此研习法学者不但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要真正参透法律的精髓,就需要对社会生活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法学教育更为倚重通识教育[2].

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整合模式

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美国的法学教育属于本科后教育,其J.D学程以提供三年美国基础法学教育为目的,申请者必须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原则上不具有法律背景.日本的做法是大学法律教育侧重于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由司法研修所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澳大利亚的做法是大学法律教育实行双学位,在修习法律专业的同时,学习另外一门本科学位.如:商学/法学、人文学/法学、科学/法学、经济学/法学等[3].澳大利亚的模式对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颇具启发意义.

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如何使二者有机融合?有两种模式:第一,渗透模式,即只开设某一类课程,在每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之中向另一类课程渗透.如在讲授法理学课程时掺入方法论内容,或在讲授诉讼法时掺入职业应用的内容.第二,板块模式,即同时开设两类课程,学生获得以通识教育为经、专业教育为纬的网络状结构的知识[4].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模式,一方面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在开设专业课程时渗透通识理念.在表1中,以法学相关课程为例,探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实践.表1法学专业相关课程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基础上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法学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如前所述,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其中一种模式为板块模式,这就需要构建能够整合两类课程的体系.

国外对于通识课程体系的设定各有不同.例如:哈佛大学建立由8个板块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它们分别是:(1)美学的和阐释的理解;(2)文化和信仰;(3)实证的和数学的推理;(4)道德推理;(5)生命系统科学;(6)宇宙物理科学;(7)全球社会;(8)全球环境中的美国[5].斯坦福大学要求在9个方面修习11门科目:(1)文化、理念与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4)数学;(5)自然科学;(6)技术与应用科学;(7)文学与艺术;(8)哲学、社会与宗教思想;(9)社会与行为科学[6].

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 2

关于通识教育相关论文范本,与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小论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网

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鉴定

生物教学模式

西部支教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

初中地理教学网

小学教师师德故事

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与融合实践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