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院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医学院方面论文查重软件,关于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医学院及河南大学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医学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钟摆,我们看到的是清晰的轨迹,看不到的是能量的改变.
正如回望河南大学百年历史,在时间的维度上,我们似乎很容易分出诸多阶段,但成就一所百年名校,这些显得很生硬.过去的100年,中国历经变革,风云变幻,河南大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背后是一代代河大人面对变革时的坚守.有这些,历史才能丰满.
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这些变革,让河南大学与国家命运、中原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时间在变,梦想不变.在变与不变之间,彰显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
风声,雨声,读书声
河南大学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如今,河南大学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开封是一个坚韧不拔、豪放宽容的城市.作为北方水城,其在历次战争和与水患有关的灾害中,建后毁灭,毁后重建,生生不息.”“开封城市沿御街而形成的中轴线,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中,没有任何改变.开封城的历代建设者,如此恪守旧规,实属罕见.在建后遭毁、毁后再建的反复中,体现出开封城市性格中的坚毅与执著.”河南大学党委
关于医学院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医学院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4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河南大学诞生在这样的城市,其办学精神自然会烙上城市性格的印记,使河南大学在成长变化中保持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品质,让河大历经变革而屹立不倒.
河南大学学生的读书声并没有一直响彻在开封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华北沦陷,中原危机.河南人民面临着深重的灾难,河南大学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辗转迁移.
当时,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3所高等学校,河南大学是河南唯一的省立本科院校.为了保存教育实力,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大学南迁.1937年年底学期考试结束后,河南大学校本部和文、理、法三学院迁往豫南鸡公山,农、医二学院迁至豫西南镇平.
在鸡公山,学校租下一些别墅和旅馆作为教室和学生宿舍.寒假过后,虽然只有100多名学生回校上课,其余80%的学生和许多教授都没有回校,但是师生的学习、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据河南大学文学院1937级学生郝守勤回忆:“刘季洪自开一门欧美教育名著选读课.选课学生共三人,每周一个下午到公安饭店校长室上课.”
不久,豫南战事吃紧,学校又处危难.
在危难时刻,河南大学本来有机会和中国大多数高校一样迁往远离前线的大后方,但是河大人选择了留在河南,与中原人民共命运,而走上了另一条独一无二的搬迁之路.
这条路异常艰辛.1938年10月,河南大学校本部和文、理、法三学院迁往镇平——河南省政府所在地.恢复正常教学仅7个月,1939年5月,镇平也面临落入日寇魔掌的危险.河南大学无奈再次踏上搬迁之路.
几百名河南大学师生北越伏牛山,路经方城、叶县、临汝、伊阳,行程600多里,抵达嵩县县城.医学院留在嵩县县城,校本部和文、理、农三学院继续前进,迁到了深山区潭头镇.自此,河南大学迎来了8年流亡岁月中的黄金时期.
史料显示,河南大学到达潭头的第5天就开始恢复授课.那时,中国正处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河南大学的办学经费被压缩到原先的一半.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河南大学逐渐恢复了起来,勤奋严谨的学风又回到这个学校.
特别是河南大学虽然流亡于深山,办学条件艰苦,但是依然在坚守办学传统,大力招揽许多优秀学者和留学归来的博士,其中不乏当时中国一些学科的顶尖人物,如植物学家黄以仁、郝象吾、王鸣岐,哲学家嵇文甫,文史学者朱芳圃、段凌辰、张邃青、张长弓,数学家樊映川,化学家李俊甫、李燕亭等,都是学界名流.
著名中国文学史家任访秋在回忆文章中说:“到了1940年1月,学校开始放寒假的时候,我接到了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史系的聘书,让我去那里任教.”自此,他在河南大学治学育人60年,奉献了一生.
留德教授陈仲凡也在这一年到了河南大学:“1940年下,嵇文甫院长约我来河大教育系当教授兼教育系主任,薪金320元,到这年暑假我就应聘到河大了.”
本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805790.html
特别是医学院和农学院,当时云集了张静吾、鲁斐然、阎仲彝、郝象吾、万晋、王直青、王鸣岐等几十位“海归教授”,可谓“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由此可见,河南大学在艰难时刻仍然恪守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学精神,不惜重金广聘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执教,使学术研究和教学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也为抗战时期短暂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1942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的决议,完成了由“省立”到“国立”的蝶变.
这一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河南大学拨款50万元,后又追加10万元,使办学经费有了保证.利用这个历史机遇,河南大学更加积极地延揽名师、吸引人才,克服种种困难使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科学研究力求创新.1944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以教学、科研及学生学籍管理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在中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值得自豪的一页.
那段短暂的稳定也开启了很多教授的学术黄金期.如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任访秋1944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这是“我国以五四以后新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奠基之作”.
1944年5月,刚刚走向稳定的河南大学再次面临战争的威胁.日军占领嵩县,潭头危在旦夕,全校师生紧急撤离.潭头“五一五”惨案成为河南大学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经历.
关于医学院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