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类论文范文素材,与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综述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化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综述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化及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信息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微课类型、制作方式、辅助资源和教学设计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由知识点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微课类型设计思路、突出辅助资源拓展与延伸知识点的作用、技术与内容深层次地融合和注重教学设计等优化方法,力求构建教育信息化时代下高质量的微课作品,为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微课;内容分析法;微课资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458x(2014)10―0078―05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逐渐出现了移动学习、混合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众多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然而在这些模式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日益加强,资源形态有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国内外“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微视频相继产生,众多一线教师、专家等加入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队伍之中[1][2][3].在我国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下,2010年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经历了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微课程三大层次的跨越.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标志着国内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微课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微课建设起步晚,一线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内涵和特征认知比较模糊,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的微课作品建设,所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微课处于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即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4].
(二)研究对象
以大赛中的参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大赛网站平台抽取1418个微课作品作为样本,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
(三)分析维度
以每一个微课作品作为分析单元,进行了以下维度的划分:微课类型、辅助资源、制作技术和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更细致、具体的指标划分.
(四)研究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以检查内容分析方法中量化结果的客观性为目标.采用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等于n×K/[1+(n-1)×K]进行计算[5].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等于2M/(N1+N2),其中M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主要由三位评判员A、B、C,其中A是本文第一作者为主评判员,任意两位评判员为一组(AB、BC和AC)分别进行内容的归类划分.通过计算得出的KAB≈0.8468,KAC≈0.9542,KBC≈0.7635,信度R≈0.9268.由于信度大于0.90,可以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栏目.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微课类型胡铁生老师按照最佳传递方式将微课划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和活动型.本文结合大赛对微课类型的划分,将活动型归结为其他类型(见图1).
由统计结果可知,讲授型1055个(74.40%),比例最高.其它类型131个(9.24%),多种呈现知识的形式,例如说课、电子相册、讲座、视频或音乐陶冶教学等,但知识点不够明晰,教师讲授知识很少或根本没有,仍然忽略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实验型95个(6.70%),解题型87个(6.14%),解题型和实验型所占比例相近,其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要求高,教师不仅讲解知识,而且操作演示解题步骤或实验,其互动性远远高于讲授型.答疑型50个(3.53%),以问题为主线,师生进行答疑,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作文讲座――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是答疑型微课,但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辅助资源微课是以课堂教学微视频为核心,并“统整”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辅助资源,它们共同构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虚拟教学环境[6].胡铁生老师以形象的“6+1”微课资源构成图展示出微辅助资源的重要性(见图2).
本文对大赛中每个作品从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见图3).从统计结果来看,有微课件的作品仅有431个(30.39%),有微教案的作品仅有378个(26.66%),有微反思的作品仅有307个(21.65%).由此可知,69.61%的作者忽略了辅助资源的重要性和作用.
制作方式微课作品需凭借制作技术(摄制、录制、合成软件等)来完成,依靠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以网页形式有效地聚合了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等.根据制作技术的差异,可将微课分为四大类: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式和混合式微课.
由下图4可知,录屏型微课占的比例高达59%,摄制型微课占29%,混合式微课占10%,软件合成式微课占2%.
教学设计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是知识传递的主要途径.微视频具有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特性,而这个指导过程是一种教学活动.研究其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从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角度进行可测量化的分析.本文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着重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1.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将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化和序列化,以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和顺利完成,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性和整体性[8].教学活动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模式之间的分界线模糊,通常混合使用,所以本文以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统计.
由上图5可知,讲授演示模式和问题、情景启发模式可归结为以教为主的模式占1215个(85.69%);其次是协作学习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可归结为协作学习模式占111个(7.83%);自主学习模式又称以学为主的模式仅占31个(2.19%).由此可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数教师仍习惯使用传统教学的模式.73.84%(1047位)的教师采用讲授演示模式可提升知识的传输效率,但由于习惯于传统课堂讲授思路,往往忽略了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缺少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降低了学习的效益性.11.85%(168位)的教师采用问题、情景启发模式,创建问题导向或情景,引导学习者思考,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有目标地获取知识,例如“我的情绪我做主”、“伸出爱的手”、“自由飞翔”、“电工”等微课作品.但是多数问题或情景选择不当,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协作学习模式(3.53%)和问题探究模式(4.30%)以活动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活动,符合知识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对于学习者可调动积极性,与自身学习过程相比较,促进学习者对相同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自主学习模式的作品仅占2.19%,以任务驱动为前提,学习者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或组织一些与任务相关的活动,获取知识.例如“用快板学安全用电”采用快板方式进行安全用电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加之课堂比赛,获取安全用电的知识.但是,这种作品由于设计复杂、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习惯以教为主等原因,自主学习模式的微课作品甚少.
2.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本文按照李秉德教授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如图6所示.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占840个(59.24%)、演示法占197个(13.89%)、启发式占135个(9.52%))共占83.65%,说明教师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给学习者,缺少深层次地讲解或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其次是协作学习的方法(谈话法占50个(3.53%),探究学习方法占33个(2.33&#
关于信息化类论文范文素材,与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综述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