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类论文例文,与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及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该体系中,仅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属于有偿资助,其他均为无偿资助.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出现了感恩、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倾向,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助体系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不能循环,无法回收周转使用,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高校的经费,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不要白不要,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2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在给他们经济资助,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而加大有偿性资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893028.html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共同创造条件,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能力,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成立资助服务中心,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举办系列报告会,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
关于大学生类论文例文,与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