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文献,与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分类比较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医学教育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分类比较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医学教育及科学教育及自然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医学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课程的院校.医预通识教育课程最具特色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六大模块选修课,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要求学生每个模块修2学分,共12学分;二是拓展性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课程组、管理科学课程组、健康与公共卫生课程组、生命科学课程组,学生分别需要修满2、2、6、4学分.如果将六大模块的12学分视作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话,其占医预教育学分的12.9%(12/93),占总学分的4.2%(12/287).该校领导认为,前期的通识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其他的学科相互交叉,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倡导学生的创新思维.(2)关注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训练,通科轮转涵盖科室较多,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较短.该校首先进行1年的通科实习,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精神科、传染科、预防医学、肿瘤外科或肿瘤化疗科、眼科或耳鼻喉科、皮肤科或放射科;然后是6个月的大内科或大外科实习,实习轮转科室、时间等由教育处拟定,学生自选;再接下来是3个月的三级学科实习,由导师安排.该校领导认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应该掌握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常规性技能操作,通过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毕业后临床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3)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单列两个时段进行科研训练.一次是在五年级结束时,为期2个月,一次是在临毕业前,为期8个月,但后者也受到就业的冲击.该校领导认为,科研训练绝不意味着要把这些八年制的学生按照科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科研训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科研工作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通识教育做得相对较好;临床能力培养中“通专结合”,学生具有一定的通科能力,同时有一定的专科训练,如果学生就业“对口”,将较快适应工作;科研训练时间有保障,有助于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是科研训练受到就业冲击,效果有待提高.
(三)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1年及以上的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用此模式的有7所院校,年招生61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59.2%,截至2012年年底,除1所院校没有毕业生外,5所学校已有1届毕业生,1所学校已有4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1-2年的医预教育,1.5-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5.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的争议和质疑最多,尤其是安排了两年以上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被指责为过早让学生专科化,是在培养“成熟的执业者”.
主要特征包括:(1)培养过程的后期都安排了二级学科培养,每个学校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长短不一,每个学校自身也都经历过调整,一般时间都是逐渐延长.延长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可以加强学生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二级学科培养可以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部分内容.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今天,一些学校可以通过与所在地区卫生局(厅)沟通,争取将学生的二级学科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进行“等量代换”,以缩短学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进而缩短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有利于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不仅毕业生就业后外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将缩短,服务于用人单位的时间将延长,而且毕业生临床专业技能较强,满足了用人单位“来就能干活”的要求.有一些受访者认同这样的安排,他(她)们认为为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不让八年制学生“吃亏”,二级学科培养安排很有必要.但还有不少受访者并不认同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这是过早地让学生专科化,有违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宽厚基础医学人才的初衷,达不到为学生打下宽厚基础的目的.(2)医预教育时间较短,最多也就两年.从医预课程设置看,只有1所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进行了规定,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4%,总的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关注不足.而且一些学校的改革已经或试图压缩医预教育至1年,目的是为了延长后期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当前MD的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的缺失,使这些院校几乎都参照此设计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相比,八年制学生的临床培养时间相对较短.为了使八年制毕业生更像MD,增加学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十分必要,但在有限的8年中,从哪里挤出时间呢,基础医学教育时间相对固定,很难挤出时间,显然只能从医预教育“挤”时间,因此压缩医预教育以延长后期的二级学科培养被一些院校采用.(3)科研训练一般都通过课余时间完成.虽然各校都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除了1所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外,其他院校学生的科研训练基本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学科的分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使重视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很难在8年的学程中再挤出时间进行科研训练了,于是很多学校采取了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导师课题的方法进行科研训练.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人性化的做法,参与科研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假期的.有些院校的学位授予标准中,对八年制学生还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压力不小.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对学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相对较好,如果专业对口,就业后一般能很快进入角色,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缩短了学生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和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短期来看对学生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生的临床通科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影响,科研训练的时间和效果较难保障,从长远看,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未必有利.
(四)科学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有1所院校采用此模式,年招生3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2.9%,201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3年的医预教育,1.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1.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2年的科研训练.该模式备受质疑,被认为是培养“临床科学家”.
主要特征包括:(1)医预教育的时间长,课程以理工科为主,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工科基础,以利于学生后期的科研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系列选修课4学分,占医预教育总学分的约3.1%(因学生所在的学院不同存在差异).受访者称,“当时与××大学(该校进行医预教育的大学)有过座谈,与相关的理工科专家有过共同研究,认为只有学习3年才能达到理工科相当于‘小本科’的水平等我们是希望他们有一个小本科的理工科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医预教育)定为3年.”“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学生医学科研方法学的掌握和科研思维是比较好的,通过训练等学生在科研的逻辑思维、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确实比五年制(学生)好,科研的思维是有的.”(2)临毕业前2年为科研训练,时间较长.2年的科研训练在所有的八年制院校中独树一帜,该校也是唯一授予八年制毕业生PhD学位的院校.该校认为其“培养定位为研究型的临床医生,将来做临床,科研很有必要,会科研才有竞争力等我们感到八年制学生毕业后,没有机会再进行科研训练了,没有哪个轨道能让学生进入科研训练.一些学校侧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确实可以,但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后,缺了科研训练这一块,将来基金拿不到,课题无法申请,会面临很多困难.像我们这样的附属医院,都是三级甲等医院,没有科研,没有基金,在这个医院是挺难立足的,包括职称的评定,都是很难的.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们才采取了这样的培养(方式).”(3)临床培养的后期没有进行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培训,只是在第六年安排了1年的通科轮转实习.该校决定在学生毕业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留校工作的一年都不
关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文献,与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分类比较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