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关于教学的论文,关于《最后一课》教学史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该文是教学管理专业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初中语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最后一课》教学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适合初中语文及中学语文及人物形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初中语文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纵观中国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方法,在众多外国作品选篇中显得很突出.通过本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由此管窥《最后一课》的教学史.在不同时期,设计者对于文本的关注视角大体一致,既涉及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也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既解读了文章的爱国情感,也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关 键 词 :《最后一课》;教学史;初中语文教材
一、《最后一课》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及沿革
1.《最后一课》译入中国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胡适翻译为《割地》并发表在《大共和日报》,从此这篇小说便被译入了中国.
2.《最后一课》与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
《最后一课》与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次建立联系是在1920年,全文被收录在由洪北平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中.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自1920―1935年近15年的时间,
《最后一课》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次数达13次之多,以下这些教材中均有录入:《白话文范》(洪北平主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叶绍钧、胡适等主编);《新学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周予同等主编);《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中学国文特种读本》(孙工主编);《初中国文读本》;《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张鸿来等合编);《初中国文选本》(罗根泽等主编);《初中国文教科书》(马厚文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叶楚伧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读本》;《标准国文选》(马厚文编).
3.《最后一课》入选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原因
从1920年开始,在民国时期这篇短篇小说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历史境遇的相似,爱国主义的激发
《最后一课》首次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最后一课》创作于普法战争爆发后,此前,法国刚刚复辟不久的路易波拿巴王朝用战争转移内部危机.法国和中国有着同样的历史境遇,《最后一课》应运而“生”在中国,并被选入国文(国语)教科书中.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种种感受,来表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投射了反对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主题,当时处在被侵略环境下的中国,自然将这一课放在教科书收录篇目的首选之列.
(2)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1923年课程纲要正式颁布,在1940年之前,出台的中学语文(国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其中《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都有所涉及.
《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奠定了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稳定地位.这适应了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要求.
4.《最后一课》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初中语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暂不做分析).建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过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地强调为政治斗争服务,使得语文教材完全政治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学语文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教材及课程标准的更新,逐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此时,《最后一课》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关系呈现不稳定状态.由于资料查阅有限,笔者发现,《最后一课》出现在《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jiaoxue/jxgl/397911.html
《最后一课》以其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孩子的独特视角进行书写,接近学生心理等特点,从民国时期到新时期,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1.《最后一课》有关教案分析
邹石溪老师《最后一课》的教案中,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解题,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和复述,正音释义,划分段落,理清情节.第二课时的重点是两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第三课时是写作特点和写作练习.此外还有一个新的环节――“教学设想”,并且附有“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认为,此设计最关键的是在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时,充
分考虑了学情,围绕着学生展开设计.
2.《最后一课》有关教学解读分析
(1)1956年《最后一课》的教学解读
选自于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解读,主要有两部分,分别是“关于课文和作者”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选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第二部分,分析了主旨、主要人物、选文题目的意义,从写法上结合文中具体环节来分析.
从教学参考书的解析看来,对于选文的基本阐释已到位,基
本都是从大的方面着手,给教师以提醒和引导.
(2)杨权应《〈最后一课〉的人物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形象,感知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从韩麦尔先生的“教师职业”切入.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初中语文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0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本文的设计,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调到学生生活体验,快捷切入;二是近景依托文本内容,充分理解.
不同时代的不同教学案例,都从作者独特的个性诠释中将《最后一课》进行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但即便是不同的设计者,都有相同的关注视角,凸显出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丰富的写作方法,在众多外国作品选篇中显得很突出.通过本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由此可管窥《最后一课》的教学史.在不同时期,设计者对于本文的关注视角大体是一致的,既涉及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又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既解读了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闫平,段奕宏.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研究[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59.
[2]刘占彦.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实验[J]
关于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数据库
[3]姜启,贺德杨,高志超.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案:第2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49-159.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于初中语文关于教学的论文,关于《最后一课》教学史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论文最后致谢
论文总结致谢湖南师,向曾经支持和协助自己完成论文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等人表示谢意."致谢",一般写在毕业论文的最后.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个字符,行。
论文最后的致谢
论文总结致谢湖南师,向曾经支持和协助自己完成论文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等人表示谢意."致谢",一般写在毕业论文的最后.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个字符,行。
论文最后致谢怎么写
。课程论文怎么写河北,课程论文怎么写成人初三语文复习教学论文,付顺海,新学期的开始,也意味着初中阶段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如何搞好初三的教学和复习工作,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
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编着,《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着,《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编着,《建筑构造》第五版上下。
现代建筑史
筑物理国建筑史》(第五版)东南大学编着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制订人:翟利群审定人:楚超超教学院长(公章),课程名称。世纪经济千。
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成人式,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学在中国已经形成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十个二级学科.中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于199。
学前教育史
国教育史(含学前),学前比较教育,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幼儿。中国学前教育山东省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三,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
史学理论论文
业英语等.,【授。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2016年语3.外语界4.现代外语5.外语与外语教学6.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10.外语电化教学11.中国外。
化学史论文
计与统计分析;农产品安全检测.,8,农业资源利用(全日制专。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2016年2.数学通报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物理)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版,(化。
教育史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史作业一答案2016年幼儿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及2016年幼儿教育发展前景报告,中国行业报告网,baogaochina.一,报告基本信息,报告名称:2016年幼儿教育行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