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物理学方面论文范本,与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物理学方面论文查重软件,关于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物理学及清华大学及显微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物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里茨哈伯研究所的联邦德国物理学家鲁斯卡、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宾尼希和瑞士物理学家罗雷尔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年每项诺奖奖金总额是200万瑞典克朗,鲁斯卡获得其中的50%,以表彰“他在电子光学的基础性研究并设计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forhisfundamentalworkinelectronoptics,andforthedesignofthefirstelectronmicroscope);宾尼希和罗雷尔各获得奖金总额的25%,以表彰“他们设计出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fortheirdesignofthe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23-24].1986年12月8日鲁斯卡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题为《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学的发展》(TheDevelopmentoftheElectronMicroscopeandofElectronMicroscopy)的诺贝尔演讲,同日宾尼希和罗雷尔也联名发表了题为《扫描隧道显微镜学:从诞生到成熟》的诺贝尔演讲[25].④1987年获奖的超导物理学家卡尔穆勒(又译为米勒,KarlAlexanderMüller,1927.04.20―):因高温超导体方面的重要贡献与联邦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JohannesGeBednorz,1950.05.16―)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作出重大突破”(fortheirimportantbreakthroughinthediscoveryofsuperconductivityinceramicmaterials),获奖时他俩都是IBM公司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洛赫(FelixBloch,1905.10.23苏黎世―1983.09.10苏黎世)是出生于瑞士的美国籍犹太物理学家,他1934年移居美国,1939年加入美国籍(未保留瑞士籍).

各项诺贝尔奖得主现基本上在每年10月的上旬和中旬揭晓,公布顺序现依次是: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2000年及以前与物理学奖同日公布)、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鲁斯卡、宾尼希和罗雷尔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的第127~129位得主,诺贝尔奖历史上的第545~547位得主.罗雷尔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的第117位逝者,诺贝尔奖历史上的第547位逝者.根据笔者的统计(双重国籍者各按0.5人计算),在113届(1901―2013)诺贝尔奖的颁奖历史上,现共有195人196人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巴丁于1956年和1972年两次荣获物理学奖),瑞士籍得奖人数位于美国(86.5)、英国(23)、德国(22.5)、法国(13)、俄罗斯(10,含前苏联)、荷兰(8.5)、日本(6)和瑞典(4)之后,名列第九位.这9个国家的合计人数177占总人数195的90.77%,由此可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国籍是高度集中的,其国籍分布数量只有19个,仅多于1969年才设立的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2个[26-30].

荷兰物理学家塞尔尼克(Frederik"Frits"Zernike,1888.07.16―1966.03.10)“因首倡相衬法,特别是他发明了相衬显微镜”(forhisdemonstrationofthephasecontrastmethod,especiallyforhisinventionofthephasecontrastmicroscope)而荣获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塞尔尼克试制成功第一台相衬显微镜(又称相差显微镜)并于同年11月26日以蔡司公司的名义申请了德国专利(编号:DE636168C,公开日:1936年10月7日),1941年蔡司公司首先生产出相衬物镜及其附件.

6罗雷尔博士与中国

罗雷尔博士是继爱因斯坦之后,第三个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士籍人士,时间间隔达65年之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1920―1922年曾三次力邀爱因斯坦访华,但他终未成行.1997年罗雷尔从IBM公司苏黎世研究实验室退休后,经常到世界各地远游并讲学,其足迹踏遍中华大地的大江南北,弥补了其前辈爱因斯坦未能正式访华的遗愿.根据笔者收集和查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罗雷尔退休后公开报道的访华(包括中国台湾)经历大致有:①1998年5月7~13日访问台湾,11日在台北“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做了题为《超越纳米电子学的纳米工程学》(NanoengineeringbeyondNanoelectronics)的学术报告(载1998年5月1日《中央研究院周报》第667期).②2000年10月24日上午8时在北京友谊宾馆发表亚太表面/界面分析国际会议的特别演讲《小之魔力:纳米尺度上的科学与技术》(TheMagicofSmall:ScienceandTechnologyontheNonometerscale).③2002年10月10日被聘为上海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和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同年11月访问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④2003年1月28日访问台北中央研究院,上午拜访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院长(任期:1994―2006)李远哲教授,下午在物理研究所发表题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纳米技术》(STMandNanotechnology)的专题演讲(载2003年1月23日《中央研究院周报》第905期).⑤为庆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罗雷尔参加了2006年5月25~26日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27日下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发表题为《小之魔法和力量》(TheMagicandPowerofSmall)的公众演讲.⑥2007年3月8~11日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10日上午9时在哈工大国际会议中心201报告厅发表题为《小之魔法和力量》的公众演讲.作为清华论坛第8讲嘉宾,12日他又在北京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发表题为《科学――为了人类的福祉》(Science,fortheBenefitofMankind)的公众演讲.⑦2008年1月14日访问兰州大学并发表题为《纳米技术――可持续世界发展的关键》(Nanotechnology,theKeytoaSustainableWorld)的学术报告.16~18日再度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17日上午在哈工大逸夫楼[即邵馆,由香港影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和慈善家邵逸夫(原名仁楞,SirRunRunShaw,CBE,1907.11.19―2014.01.07)先生捐资兴建]二楼报告厅进行学术报告.⑧为庆祝相对论诞生10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首展于2005年6月1日至10月6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获得圆满成功,2010年5月30日此展览首次登陆中国北京.2010年6月26日14时,由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组织的高端科学系列活动“诺贝尔奖得主讲座”在京正式拉开帷幕,由罗雷尔主讲的首场讲座在中国科技馆(CSTM)大报告厅开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从爱因斯坦到纳米技术》(FromEinsteintoNanotechnology),这是中国科技馆开展的“科学讲坛”系列讲座之一,也是“爱因斯坦展”中国巡展中“对话科学家”的系列讲座之一.⑨2010年8月20日自瑞士伍尔劳镇寓所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18届国际真空大会(IVC-18,会期:8月23~27日)发来题为《科学、魔力和激情》(Science,FascinationandPassion)的致辞.2011年4月26日15时在笔者的母校内蒙古科技大学IMUST(其前身是包头钢铁学院,2003年11月起更为现名)学校会堂发表题为《从爱因斯坦到纳米技术》的公众演讲[31].当时与罗雷尔博士一起访问IMUST的是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薛其坤院士(1963.12.19―,2005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由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历时4年,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实验发现证实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理论团队的预言,被认为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杨振宁称该成果具有诺贝尔奖级),此成果于北京时间2013年3月15日凌晨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霍尔效应发现于1879年,反常霍尔效应则由美国物理学家霍尔(EdwinHerbertHall,1855.11.07―1938.11.20)于1880年首先发现.4月28日18∶30分罗雷尔博士在杭州浙江大学又对话浙大学子,并在玉泉校区永谦小剧场发表同一题目的公众演讲[32].同年5月24日他还参加了“2011蓬莱―未来之星”国际研讨会(会期:5月21~24日).201

1 2 3 4 5

关于物理学方面论文范本,与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

经济论文大纲

建筑工程经济 毛义华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本科毕业论文

经济法学

高一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800字

行为经济学论文

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

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4)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