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如何认识“经济人”假设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经济学论文摘要,关于如何认识“经济人”假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经济人及经济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从两本巨著的创作过程和斯密的思想体系角度来看.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和整个写作计划来看,斯密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本质是一致的.斯密1752~1764年间在格拉斯哥大学主持道德哲学讲座,期间他曾充分利用在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时所编写的讲义,以及参加格拉斯哥经济学俱乐部等学术活动中所得到的启发与资料;同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都是在他的道德哲学讲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1759年4月,他对道德哲学讲稿第二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以《道德情操论》为书名首次出版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这部杰出著作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相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1759~1774年间,《道德情操论》出了四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版1759年,第二版1761年,第三版1767年,第四版1774年).在对这四个不同版本进行修订中,斯密又在道德哲学讲稿第四部分以及他1763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所作的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的基础上,创作了《国富论》.《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与世人见面.1778年,斯密又修订出版了《国富论》第二版.《国富论》出版之后,斯密并没有停止对《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工作,1781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五版.1784年和1786年出版《国富论》第三、第四版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790年,斯密又完成了《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重大修改和出版工作.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过程、修订和再版过程,可以看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不能任意把他们割裂开,以至对立起来.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吸取了《国富论》的一些内容,这是很明显的.这两部伟大的著作不仅是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主要阐述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范畴,后者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按当时苏格兰大学中的学科分类法,以及在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它们则同属于“道德哲学”,而且不是这门学科的全部,只

关于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2、从自利行为动机的角度看.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来看,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出发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细目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差别,比如在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是把“同情”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承认有种行为动机,不仅有一般的行为动机,而且有善良的行为动机.这些动机包括自爱,也就是《国富论》开头所说的自利,而不是“自私”.斯密轻蔑地使用“自私”这个词,把“贪婪”和“自私”相提并论,而赞扬“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
在斯密时期,“道德情操”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尽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为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地活动.在《国富论》中斯密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基石的.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相同的,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
三、“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首先,忽视了人需求的多样性.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物质利益之外,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的需要,人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社会经验、不断学习过程以及构成人类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人的行为直接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要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同周围人的关系上去理解和解释人.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ngji/0197767.html
其次,现实的人所追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大解”.由于自身能力和历史条件,以及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时间的有限性等的限制,人所能追求的是可以实现的“满意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再次,随着认识的进步和经济学发展,“经济人”假定在一些领域被部分或是全部的抛弃.在经济分配、经济体制、福利有效性、区域合作等领都不适合运用“经济人”的假设,假设只是主要适用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该思想的经济学领域,适用于探索价格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经济增长等问题.在“经济人”假设提出时,可以说没有人考虑经济产品的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但随着认识的进步和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品都存在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只是程度差别,这样,“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就更受局限.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有形的产品,无形的服务,随着它们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异,“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公益性”程度越高的产品,如教育、国防,其“经济人”假设的适用度就越低,这是由于人们在消费和购买这些产品时,无法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所以,在对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选择进行研究时,原来的“经济人”假设就要做出修正,这时就必须还原为具体的人.从适用的时间上来看,在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水平较低,市场主体受价格约束大,市场主体的选择有限,“经济人”假
关于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如何认识“经济人”假设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