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类论文范文集,与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综述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旅游类论文查重,关于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综述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旅游及博物馆及体验营销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旅游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40;理论基础已较为广泛,但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五是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文章颇多,成果也较显著.影响因素的研究涵盖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与媒体的各方面,在这一研究范围内,受关注程度较高.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受研究所发现的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所限,评价内容仍未逃离出旅游活动的行、游、住、食、购、娱这六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构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可采用深入访谈法等,真正从旅游者角度出发考虑现实问题,站在旅游者立场构建一套适合的并能准确反映旅游者态度、变化与体验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六是旅游体验的产品设计与景区开发过程中,要依据旅游体验的层次、路径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所得到的文章中,大都体现了游客参与的设计基础和依据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开发的设计原则.在此,笔者建议增补几点设计要求:首先,在进行产品或景区开发时,要符合美学、建筑学的设计理念,既要“墨守陈规”也要大胆创新.其次,旅游体验的产品设计要与规划学找到契合点,让合适的产品坐落在适合的场地,给旅游者以最大的便利.第三,在个性化时代里,DIY产品的出现不仅极大的迎合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要,也更大程度的满足了游客的参与,让游客亲身参与产品的制作是旅游体验世界过程中是最好的纪念品.
七是旅游体验的营销层面上,研究者较多,研究的侧面也大同小异.在这一研究领域,都是按照市场营销学思路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此营销过程中,缺乏创意型的营销.建议在营销过程中,以“唯一”和“难忘”作为最大的药引,吸引游客的参与,以品牌实力为最大的卖点,营销渠道和方式要多元化进行.
八是在提升旅游体验策略的研究中,多从电子技术平台层面研究和介绍,笔者建议增加文化软层面的参与.如:利用解说系统和场景再现的模拟,增加旅游者的体验.
九是旅游体验的研究可以应用到各类型旅游目的地,包括节庆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博物馆旅游、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等,一方面说明旅游体验研究的普适性,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各类型目的地已开始把目光关注于旅游者体验的层面.研究者们以各不同目的地为例,在分析各目的地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在未来旅游地发展中,要考虑旅游者参与,重视旅游者体验的满足,为旅游地的可持续竞争提供思路.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应把旅游体验作为先行者,深入发掘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持续竞争力.
十是在旅游体验与各部门的关联研究中,研究者们侧重于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方面(如景区导视系统、解说模式等管理),也有研究者给予旅游者体验的考虑,提出导游员培训方式与服务质量的改革,以及基于旅游体验的思考而提出的黄金周假日经济的良性发展.以此,不难看出,近五年来旅游体验与旅游各部门的关联研究还不紧密,还未真正将旅游体验的思考渗入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部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这表明旅游体验研究的空间还很广泛.
综上,本文选用2008~2012这五年的研究数据为例,整理分析了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但受本文所采用的搜索方式所限,所获得的文章可能还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旅游研究的侧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能找到更适合的获得文章搜索的路径.希望本文的整理能为相关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研究思路和资料借鉴.参考文献:
[1]派恩,吉米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9;37;81;104.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7-10.
[4]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5]周永广,张金金,周婷婷.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J].人文地理,2011(4):115-120.
[6]李巍.象征符号视野中的民族旅游策划与旅游体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1-143.
[7]王海军,岳志荣等.冰雪旅游体验的符号学解析—以吉林长白山雪域旅游为例[J].冰雪运动,2011,9(5):83-87.
[8]张斌,张澍军.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科学,2010,12(6).
[9]吕海龙.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建设为例[J].旅游经济,2012(3):168-169.
[10]邓峰.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体验[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62-63.
[11]赵红梅.也谈/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J].思想战线,2008(4):34.
[12]陈兴.“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J].旅游学刊,2010(11)25:13-19.
[13]贾英,孙根年.论双因素理论在旅游体验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8(4):92-95.
[14]刘德鹏,郭永锐,张晓萍.基于互动交换理论的彝人古镇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研究,2010(2)4:68-72.
[15]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7.
[16]WanfeiWang,JosephS.Chen.TOURISTEXPERIENCEANDWETLANDPARKS:ACASEOFZHEJIANG,CHIN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2(39)4:1763-1778.
[17]周思芬,谢春山,佟静.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美学解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
[18]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J].现代商贸业,2011(11):10-12.
[19]刘蕊.旅游解说对葡萄酒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1(5):49-50.
[20]王艳平,郑岩.交通高速化对旅游体验初始状态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38-40.
[21]吕海龙.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建设为例[J].旅游经济,2012(3):168-169.
[22]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4)24:506-510.
[23]刘扬.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67-71.
[24]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J].旅游经济,2011(9):114-118.
[25]钟洁,沈兴菊.民族村寨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资源,2010(26)4:362-364.
[26]艾建玲.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1:51-54.
[27]李钰.旅游体验设计理论研究[J].
关于旅游类论文范文集,与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综述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