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会类有关论文范例,与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同乡会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同乡会类有关毕业论文网,关于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同乡会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同乡会及组织社会学及组织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同乡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K大学G省同乡会是一个发展态势良好的高校非正式组织,通过对这一组织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组织环境、组织的技术支持、组织精英、组织构架、仪式性互动、小群体的作用及成员的认同感都是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 键 词:同乡会;组织;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15-04
高校同乡会是基于地缘关系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各同乡会的组织化程度、互动频度及凝聚力都不一样.有些同乡会在成立不久后就销声匿迹,无人问津,有些则发展得蓬蓬勃勃,为其成员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本次研究的个案是某高校内一个运作得非常成功的同乡会.该同乡会不仅规模大,组织成员认同度高,而且对于新成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对这一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深入探讨该同乡会建设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K大学G省同乡会概况
(一)组织的创立
同乡会的创立要从领袖人物Y从G省来到K大学读书说起.2004年9月,Y从G省来到K大学,经由一些同乡的介绍,与同年级的30个同乡都认识了.这时,他与另外一位热心的同乡X便萌生了举办一次同乡会的想法.他们敲遍了K大学所有寝室的门,将所有同乡的信息登记下来.之后在多个大二同乡的协助下,于2005年10月22日举办了K大学G省同乡会的第一次聚会,参加的人员有大一到大四的同乡和K大学旁边一所学院的一部分同乡,总人数达70多人.这次聚会标志着K大学G省同乡会正式成立.在创建同乡会过程中辛苦工作,付出了极大心血的Y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为他成为组织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同乡会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专科论文、在职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3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二)组织规模
G省同乡会在K大学是十分出名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同乡会人数多、规模大.这一点显示在了同乡会的通讯录上.通讯录主要记录了目前四届在校的同乡会成员的联络信息,当然也包括已经毕业的同乡和个别外校同乡的联络信息.据通讯录提供的数据,2006—2012年,人数分别为:81人、103人、174人、207人、268人、360人和390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组织规模扩大的原因,除了组织者们的努力外,还与组织环境相关,其中就包括K大学在G省的扩招计划.K大学是东部沿海地区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切实执行了国家高等院校的扩招计划,近年来在G省的招生数量大规模增加.G省籍的学生逐年增加后,G省同乡会的队伍自然也日渐庞大.当然,规模的扩大也说明了组织的凝聚力.K大学的G省同乡会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而且还包括许多已经毕业的同学.毕业生仍在参与组织活动,新生又不断被充实到组织中来,这也是组织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组织整体的结构.一个组织在规模扩大后,为了维持自身的良好运行,必须对传统的组织架构进行改革,重新建立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K大学G省同乡会的组织架构目前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线下的组织机构,一是群的组织方式.
1.线下的组织机构
K大学G省同乡会线下的正式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同乡迎新会,而线下的组织机构也主要是围绕这项活动而形成的.而与组织机构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组织规模的扩大.最初,同乡会新生人数较少,由几个主要负责人就可以完成组织和策划工作,但是随着K大学在G省的扩招,同乡会中新生人数不断增加,加之老生对同乡会具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也有不少参加迎新活动,因此,聚会不得不增设更多的负责人来参与组织工作并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组织架构.该同乡会目前的组织架构图(见下页图1):
2.群的组织方式
与传统的大学同乡会不同,在一个网络时代,同乡会成员很大一部分的互动就是通过网络(主要是群)完成的.K大学G省同乡会也不例外.由于同乡会的成员人数众多,并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负责人们感到一大群人在一起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于是就在群内部进行了分区.目前为止,可以统计到的同乡会群的数量已经达到17个之多,其中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大群,第一个是2005年10月底一个学长建立的,一直沿用到现在,里面基本都是2002级到2007级的同乡,也有一些2008级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第二个是最大最完善的群,包括了2008级到2012级的同乡.这两个群的人数分别达到372人和141人.另外,还包括1个负责人群,9个地区群,4个年级群,1个毕业生群.
G同乡会的群的创建者和管理员基本上就是同乡迎新会的各个负责人,他们除了审核新成员的加入和剔除影响环境和谐的不良分子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将两个大群里的成员按照其各自的条件而放入各个小群中,如负责人群、地区群、年级群、毕业生群等.这样便形成以下架构:
群的分组意味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为组织成员间更好地交流信息、筹划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保证了组织成员间经常性的互动.
(四)成员间
同乡会类有关论文范例 340;互动
同乡会类有关论文范例
组织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及程度是影响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K大学G省同乡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类形式的有效互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群的方式进行的线上互动,二是线下互动.
1.以群为平台的线上互动
同乡会内部可统计的群有17个.包括两个人数上百人的大群和另外15个小群.另外有一些同乡会内部成员由于关系紧密而自行建立的群,这样的群里一般人数较少,但互动却更为频繁,对整个组织的团结不无作用.可统计的群,就互动频率来看,15个小型群远不如两个大群.
从同乡们聊天的情况看,话题主要是四类:一是关于自己家乡的话题;二是就在K校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同乡寻求帮助;三是出于一些具体事务,在网上联络同乡一起解决,比如买火车票、组织出游以及迎新活动之类;最后是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自己所遇到的经历随便发一些感想,求得别人的回应.群为G同乡会的成员们搭建了一个日常互动的平台,实现了如下功能:首先,成员之间互相倾诉思乡之情,缓解了远在异乡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其次,通过同乡情感而彼此帮助,有助于每一个成员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三,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除宿舍、班级和学生社团之外的社交场所.而网络又使得这种互动变得极其便捷.像借书、共享信息之类的行为,之前总是在熟人之间发生的,帮助者和受助者都是有限的,但是自从有了群,之前甚至从未谋面、互不相识的同乡之间也形成了互助关系,这大大加深了成员们对同乡会的认同感.
2.线下互动
线下的互动分为三种,一种是日常互动,如男生相约打篮球,喜欢游玩的同乡一起郊游、看电影.这可以看作是线上互动的延伸,因为同乡之间通常是在线上熟识或者约定好才在线下互动的;第二种是常规性的事件导致的互动,如同一个地区的同学联络寒假买火车票,并一同坐车回乡等;第三种则是固定或非固定的仪式性互动,如每年的迎新会和毕业生欢送会、同乡会成员的婚礼等.如果说日常互动和出于特殊事件的互动仅仅是一小部分成员参与的,那么仪式性的互动则是大量成员共同参与,并且极大地提升了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组织的凝聚力.例如每年的迎新会,通过新
同乡会类有关论文范例,与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同乡会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