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刑事诉讼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构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刑事诉讼类有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构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刑事诉讼及不起诉及刑事诉讼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刑事诉讼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刑事案件涉及到当事人的自由及生命,因此对刑事案件的办理程序就需要严格控制和不断完善.刑事程序分流制度,一方面着力于对国家刑罚权力的控制,另一方面又保障了刑罚功能的实现,其最终所能确保的是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保障人权.因此针对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的现状,从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庭前审查阶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完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的构想,以提高诉讼效率,实现程序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审前程序分流审查起诉阶段庭前审查阶段

作者简介:姜远军,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042-02

一、刑事审前程序分流的含义

所谓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是指于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非惩罚性处罚的方式终止某些特定案件,以实现对刑事案件进行区分的程序.其主要特点有:(1)主要发生在侦查阶段与审查起诉阶段;(2)分流的权利一般由检察官行使;(3)程序发生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或可被原谅,并自愿完成特定义务.

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的现状

(一)就侦查阶段而言,主动程序性分流的权力的实现存在法律障碍

从刑事立法上看,追诉裁量主义的精神虽被一定程度上纳入,并体现在一些具体的分流措施上,如:“相对不起诉”制度、“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等,但就享有侦查权的机关而言,《刑事诉讼法》第107条明确规定,立案侦查的标准是,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就应立案.移送起诉的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例外情况只在于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而应撤销案件的.在这里,享有侦查权的机关,是不需要、也无权力考虑,犯罪嫌疑人罪行是否严重,情节是否恶劣,从而主动对案件进行分流的.从司法实践上看,侦查机关在侦查终结后,也主要是依据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处理的.在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刑事追诉原则,侦查阶段享有侦查权的机关主动进行程序分流存在法律障碍.

(二)就审查起诉阶段而言,程序分流机制的实现效果不佳

在我国,案件侦查终结被移送至检察院以后,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而其不起诉决定具有程序分流意义的主要是“相对(酌定)不起诉”制度.其他如:“绝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不起诉主要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未实施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其实施了犯罪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能体现起诉裁量权,亦不能体现审前程序分流的意义.而深入分析相对不起诉制度,不难发现,虽然在我国刑事诉讼架构中其符合刑事程序分流理论,对该制度我们亦有通过其赋予检察官一定范围内的裁量权之目的,但其现实效果不佳.原因来说,一方面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表现在分流形式单一、适用程序复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错案追究制的存在,检察官根据从严追究的精神,轻易不愿适用相对不起诉程序,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三)就庭前审查而言,程序功能单一基本不具备过滤和分流的功能

《刑事诉讼法》自1996年修正以后,案卷的移送方式已由“全卷移送”改为“复印件主义”,即:检察院只需向法院移送证据目录、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及证人名单,主要目的是使承办法官在开庭审理之前无法详细了解控方的案卷材料,对于庭审的实质化产生作用.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审判依然严重依赖于控诉方的案卷,审判很大程度上是对侦查成果及证据的确认,因为在法院庭审或者中,绝大多数证人、鉴定人并不出庭作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仅仅是书面证明材料形式进行宣读,这样控辩双方就失去了当庭质证的机会,法官也无法通过庭审对证据形成内心确信.且法官庭后全面阅卷的情况也现实存在,很多情况下,检察机关都会依照审判机关的要求,在法庭审理结束之后的3日以内,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法院,由合议庭参阅以便作出裁决.此外,法院开庭审判的前提也不再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是检察院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并附以控诉明确的起诉书,有证据目录、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也使得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呈现出庭前审查程序功能单一和审判程序易发等特点.

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只是为庭审做准备,以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基本不具有过滤不当起诉、抑制公诉的功能.最终结果是,大量的案件涌入庭审程序造成了司法人员的不堪重负和错案率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使得当事人双方长期陷入司法的困境,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于社会、司法机关和当事人来说都是无益的.

三、完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的构想

侦查阶段程序分流机制

目前而言,我国侦查阶段程序分流的范围原则上应仅限于特殊群体的轻微刑事案件.首先,就适用对象而言,现阶段我国侦查程序分流可仅限定为未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可参考施行)、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初犯、偶犯等易于改造的群体.将这类犯罪人置于社会中改造相对科刑而言更能起到矫正作用,而且有利于尽快地在法律及社会维度解决纠纷,不仅节约司法资源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适用的案件范围应该是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这里的犯罪情节轻微应与我国刑诉法规定的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相一致.为体现对青少年权益的特殊保护,可以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的适用范围可放宽至“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案件.再次,侦查阶段适用程序分流还需规定一些附加性条件,如:犯罪嫌疑人自动认罪、真诚悔过;真诚地向被害人主动赔礼道歉、赔偿其损失;自愿承担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劳动或服务.侦查机关对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被追诉人的性别、年龄、身体和精神状况、犯罪后的表现、被害人的态度以及该案造成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量以后,如果认为符合分流条件的,就可以使用社会性的方法处理案件,而不再将其交付审查起诉.(二)审查起诉阶段程序分流机制

我国的相对不起诉适用范围过于狭窄,适用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刑事责任的追诉,亦不利于诉讼效率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革和完善我国审查起诉阶段的程序分流机制:

1.适当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对不起诉的构成要件为,犯罪情节与“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或者免除刑罚”,且必须同时满足,未免有些过于苛刻.实际上,某些案件只要具备了其中之一的条件就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制度,因为不管是情节轻微的案件,还是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的当事人,均不具有显著社会危害性,可通过社区矫正或服务的方式,实现教育、惩罚之目的.而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亦可将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免除刑罚的案件涵盖其中,即当起诉可能对国家利益或其他重大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时,检察机关可依据职权,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由于这类不起诉决定时针对个案作出的,根据审慎原则,其决定权应统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仅有逐级上报的权利,而无作出决定的权力.此外,还可在相对不起诉程序适用中考虑增加协商因素,只要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协商一致,达成谅解,犯罪嫌疑人主动赔礼道歉、充分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并自愿承担社区服务等非刑罚处理,检察机关即可考虑做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从而既排解了被不起诉人和被害人的抵触情绪,又提高了相对不起诉的质量.


刑事诉讼自考论文怎么写
播放:27918次 评论:6396人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jingji/05374.html

2.增设附条件不起诉.所谓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缓起诉,指的是检察机关对于触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从刑罚特别预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犯罪性质、危害程度及犯罪情节、犯罪后的表现等各方面,对无追究其刑事责任之紧迫性、必要性的,在为被起诉人自愿承担

1 2

刑事诉讼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构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

国民经济管理学论文

国防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论文格式

英语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管理职称论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技术经济及管理论文

民族经济学论文

构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