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相关论文范本,与中联重科连环局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工程机械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关于中联重科连环局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工程机械及信息化及应收账款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工程机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工程机械市场上外资品牌的占有率一度高达95%以上.相比之下,中联重科在这方面就要逊色许多.现在,中联重科将宝押在了凯斯身上.据申柯介绍,中联重科在江苏省江阴市的中联重科华东工业园里,将会投资26亿元,建起一个年产能3万台的中大型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如果收购凯斯成功,这里也将成为“中联重科·凯斯”中国工厂的所在地.
纠结的超车计划
收购凯斯还有一个好处,能够帮助中联重科在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梦想上找到一个支点.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成为国内第一”就开始上升为詹纯新和中联重科战略的核心意志.彼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当年,中联重科实现主营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倍,集团总收入146亿元,首次进入百亿俱乐部.全球排名骤升9位,名列第24位,成为当年全球增速最快的工程机械企业.这一年的1月29日,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执行总裁张建国代表中联重科第一次提出,“用35年时间,做中国的第一.”
这是个大胆的计划.2007年的徐工收入已经突破300亿元,其中徐工重型机械收入108亿元,成为徐工旗下第一个收入过百亿的子公司.而三一重工收入135亿元,以11亿元微弱差距位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三.
对于时间的估计也过于乐观.2010年末,徐工收入660亿元,中联重科约510亿元,三一重工约500亿元.位居第二的中联重科虽大步向前,但与徐工仍有百亿元的差距,而身后的三一重工如影随形.于是,从这一年开始,中联重科不在对外公布集团收入的准确数据,而以“大约、接近”的词语,做模糊处理.
重新点燃中联重科登顶信心的是去年的财报.2011年,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的营收分别为870亿元、835亿元、802亿元(上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对外未做准确发布),三者之间的距离仅仅在35亿元上下.从数据上看,这可能是中联重科最好的一次超车机会.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中联重科按照去年的增速,将极有可能在今年超越已经独霸行业23年的徐工.”
不可否认,中联重科最近五年步入了迅速壮大的快车道.从五年前营收仅为徐工的一半,转眼已经基本与其体量相当.与徐工不断缩小的差距,也在一点点地增加中联重科的自信和野心.尤其是通过收购当时世界第三大混凝土制造商意大利CIFA,以及率先登陆港股,极大地增强了中联重科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有批评人士指出,上述的数据本身迷雾重重,参考价值有限.依照企业的行业竞争策略,瞒报和虚报数据的事情屡有发生,且这些企业布局面广,遍及产业链的上下游,所以重复计算的空间极大.
公允地说,过去徐工一家独大的历史的确已经过去,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然形成.若就此判断到“十二五”末中联重科能否超越徐工是个难题,而若忽视三一重工对于中联重科的压力,那一定是个错误.
从三家企业目前的产品布局来看,徐工是最具优势的.眼下,工程机械市场的热点集中在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而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增长点极有可能是小型工程机械、道路养护机械等.徐工不仅在保持起重机械寡头地位的同时,对以上重点板块都已做好布局,而且目前的上升势头很猛,比如混凝土机械和挖掘机.
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问题在于,近五年的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自混凝土机械板块的高速发展.而该板块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的相关政策,短时期快速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多.更糟糕的是,近几年两家企业以资本支撑扩大市场份额,过度营销的扩张模式,已经造成对未来市场的透支.因此,将登顶的梦想仅仅维系在一个业务板块是件危险的事情.
相比之下,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已经成长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支撑板块,但目前中联重科的挖掘机板块尚处起步阶段,难以与之抗衡.此外,中联重科似乎尚未找到下一个稳定的支点.
还有一个坏消息.在此前的数年竞争中,中联重科与同城的三一重工在核心产业上多有重合,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激烈甚至是恶性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对市场份额的抢夺之上,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与三一重工这个颇具狼性的企业过招,中联重科肯定占不到多大便宜.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汽车起重机行业.在这个技术附加值较高,产业规模非常可观的领域里,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品质的正面比拼,也是营销能力赤裸裸的厮杀.
近几年来,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基本稳居业界一、二、三名.三者相加,几乎占据了行业95%的市场份额.而三者之间,市场占有率大概依次互为后者的两倍.正是由于这种悬殊的市场地位,三者在同级别产品的销售政策上便显示出差距.
一位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汽车起重机用户王磊(化名)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说:“在当地,同等吨位的汽车起重机中,徐工产品首付基本可以做到20%,中联重科为最低10%.而急于抢占空间的三一重工,在个别区域会出现零首付的政策.”
“这样一来,三一重工抢走的多为中联重科的客户.”王磊表示,徐工是老牌子,口碑好,所以原来使用进口设备的客户基本上都选择了徐工.多少是贵了一些,但用着还算放心.而三一重工的较为激进的政策,也的确能吸引了一批资金不够充足的客户从中联重科的阵营中转向.
王磊当初就是因为买不起徐工的吊车所以想选择中联重科,但当他就快交钱提车的前一天,一个三一重工的销售追到他的家中,开出零首付的巨大诱惑,加上又是送酒又是买烟,软磨硬泡王磊便动摇了.他说:“反正我没什么损失.”
被三一重工挖了墙角,中联重科的销售自然也试图用更好的优惠条件把客户夺回来.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个别区域会出现中联重科比三一重工更为激进的销售现象.问题是,跟进式的销售方式,通常都是市场风险最大的潜在承担者.某种程度上说,中联重科实质是被逼到了市场风险的顶端.
别忘了,还有徐工.从营销上看,徐工的后劲更足.在过去的五年中,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曾大量使用赊销手段以求增大销售规模,零首付已基本成为业内公开的促销手段,甚至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之前的徐工为了控制风险,很少参与其中.但从今年的市场反馈显示,徐工已经拾起这一“利器”,可以想象,这会对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形成什么样的威胁.
中联重科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不会让詹纯新感到愉悦.从其他两家企业对于“十二五”的目标规划看—三一重工为3500亿元、徐工为3000亿元,中联重科2000亿元的规划,中联重科与两个对手的差距明显.
新口号老风险
但绝不是说中联重科就没有机会登顶.
事实上,这三家企业依靠其自身的特点及优势,都有可能成为“十二五”末的中国冠军,从而向全球前三强发起挑战.
但从复杂的线索中也不难得出,整个故事的逻辑应该是,由于2011年业绩的快速增长,激发了中联重科野心勃勃的计划,提出了“收入达到2000亿元,进入全球前三”的“十二五”目标规划.而出售中联环卫和收购凯斯,无疑是中联重科长期发展战略一种延续.
从某种程度上说,詹纯新确立并实施了“内涵式增长、外延式扩张”的主导方针,就是看到了中联重科发展的短板.特别是与三一重工的竞争,或许让中联重科更加急迫对自己改造的进程.当然,股权就是最根本的抓手.
事实是,通过建立高管控制的子公司购买企业股份的“间接MBO”,引入内、外资投资股权,反身收购母公司长沙建机院,港股上市等多种方式手段,中联重科国有股所占比例已经从2000年上市之初的49.83%被不断稀释至2011年末的16.19%.虽然湖南省国资委仍是中联重科的第一大股东,但国有股的话语权已被淡化.与此相对的是,中联重科多位高管已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逐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出售中联环卫,本质上是中联重科持续体制变革
工程机械相关论文范本,与中联重科连环局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