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有关论文例文,与宗教经济学:四大领域与两大题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经济学类有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宗教经济学:四大领域与两大题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宗教及经济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复杂的宗教信仰归结为“商业化的理性选择”,有多少宗教界人士能够认可这样一种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的理论倾向呢?[9]只不过,该研究领域在《信仰的法则》出版以后,不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在中国也已集聚了来自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做实证研究.相比之下,宗教经济学的另外三个本来联系更为紧密的研究领域,却还处于一种自行其是的状态,因而特别需要对其进行统合分析.这就是第二大论题——“宗教经济互动论”.无论斯密从宗教市场结构的角度隐含地得出宗教信仰浪费经济增长的时间和资财的结论,还是韦伯从社会职业分层的视角明确地提出新教伦理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塑造的论题,其着眼点都在于宗教文化能否、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只不过,“韦伯论题”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英语世界后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诸多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脱帕森斯化”的口号下,更引发了对新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重新检视;“斯密传统”在20世纪70年代经重新发掘以来,更多地被导向“对宗教的经济学分析”.
正如“韦伯论题”与“斯密传统”相互交织一样,对宗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后续研究也是由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展开的.除了在定性分析上进一步做学理探讨外,这些研究还突出地表现在运用抽样调查、社会统计等方法进行多宗教的、跨地区的定量分析和经验证明.比如,RobinGrier[10]对63个前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进行跨国研究,认为新教教义比之天主教教义,更能显示其同实际GDP和人均收入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R.J.Barro和R.M.McCleary[11]运用了对59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认为经济增长与宗教信仰的程度呈正相关,但与教堂出席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取决于是否具有信仰而非是否加入教会.同时,人们的健康、平均寿命与宗教之间也存在着关系,健康程度越高,则宗教信仰程度也越高.LuigiGuiso等人[12]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资料所做的一项涉及66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宗教与那些对自由市场和“好”制度有利的态度呈正相关——这里所谓“好”是指有益于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同时,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宗教史和经济史角度探讨了“教团经济”问题.关于欧洲教会经济的研究,也涉及中世纪天主教伦理与工商业的微妙关系,但更注重教廷财政与欧洲各君主国财政之间的消长变化.关于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也涉及锡兰和西藏地区的庄园式寺院经济问题,但以研究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经济的成果最多.这些研究不仅为宗教与经济的互动提供了来自历史资料的佐证,也从理论上解答了某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作为中国古代金融业表现形式之一的隋唐三阶教之“无尽藏”,在提倡僧人乞食苦行的同时,聚敛并流通着数量惊人的财富.而其思想依据在于:“法离生灭之相,即为无尽,一多相即,故为无尽”,三阶教将施主施舍的财物子母辗转,生息不已,其利无尽,故称无尽藏或无尽财.“恰恰是信仰的因素保证苦行与财富能够并存”,“在财富的积与消的流转背后,蕴含着佛教徒自度度人的理想和业报轮回的宗教讲论的力量”[13].
此外,由于“宗教的经济观”体现着不同宗教的立场,分别形成了佛教经济学、基督教经济学、伊斯兰教经济学等等,这些独立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似乎难以整合到“宗教文化与经济发展”之中,但正如“韦伯论题”包含着不同宗教信仰对其信徒的经济行为的影响一样,“宗教的经济观”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体现着不同宗教的立场,它们也是“宗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因此,“宗教的经济观”将与前两大研究领域共同构成“宗教经济互动论”.
总之,迄今为止的宗教经济学研究,可归结为上述两大论题.不过,至少对中国大陆来说,还应当关注一个与两大论题紧密相关的特殊问题,那就是商业化浪潮下的宗教境遇问题.这种相关之处大体包括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走向高度开放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人们的宗教热情日益高涨,以往对宗教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但同时功利色彩也更为明显;其次,宗教感召历来影响着宗教信徒的奉献行为,而在农耕社会逐渐转变为工商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奉献的内容已经越来越货币化,这也使教团活动的经济基础日益表现为价值形态而非物质形态;再次,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宗教团体,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采用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来管理教团,但也可能使教团的目标本末倒置,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济世度人;最后,更为致命的是,当追逐经济利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冲动时,宗教文化资源不仅被整合到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之中,而且企业、个人也把宗教文化资源当作“唐僧肉”,宗教信仰的高涨与经济利益的侵蚀相交织,使得宗教市场、以及宗教与经济的互动都呈现出某些“中国特色”.
就宗教市场而言,一方面,有的官员和学者仍然持守“鸦片论”思维,致使有些干部和民众依然“谈教色变”;另一方面,“借佛敛财”的行为更加突出,有时还表现为地方政府的参与、乃至放纵.这种政治上的“左倾”色彩与经济上的“右倾”行为并存,使“正信”的宗教处于被夹攻的境地,人们在“红市”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仰商品,必然转向“灰市”和“黑市”.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在政治上对宗教进行控制更为困难;另一方面,“正信”的宗教面临着一种西方宗教未曾遭遇的、来自经济利益侵蚀的“世俗化”的可能性.
就宗教与经济的互动而言,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教团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更为雄厚,但信徒们的宗教奉献所累积起来的巨额财富,也就成为很多人志在必得的“唐僧肉”.当宗教文化为政府的GDP和税收、以及企业和个人的发财欲望做“贡献”时,“正信”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反而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样,本该对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发挥“化世导俗”功能的宗教团体,可能自身都难保,更遑论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宗教最重要的“伦理贡献”被“经济贡献”所抵消,“宗教的经济观”也就只能剩下理论上的价值了.
因此,当代中国宗教、尤其是佛道教的境遇,为宗教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特殊素材;中国宗教的良性发展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对宗教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期待.这对中国宗教经济学研究来说,既是机遇更是责任.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45-373.
[2]AZZICORRY,EHRENBERRONALDG.HouseholdAllocationofTimeandChurchAttenda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5,83(1):27-56.
[3]劳伦斯R伊纳库恩.宗教经济学导论[J].张清津译.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3):190-226.
[4]LAURENCER,IANNACCONE.IntroductiontotheEconomicsofReligion[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8,36(3):1465
经济学类有关论文例文,与宗教经济学:四大领域与两大题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