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得失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学术期刊毕业论文致谢,关于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得失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术期刊及科技期刊及期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术期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新的突破期这一时期触及期刊界思变的重要背景,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其次是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期刊界与国际同行之间面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巨大的差距迫使期刊界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上述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再适应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整体,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领域,当经济体制改革结出硕果的时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然向上伸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套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基本方面之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其起始可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出版和报业集团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展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为出版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在前一阶段的整顿整合基础上,期刊界在这一阶段酝酿着新的突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文化工作做了精辟表述,归结为六点要求,都与期刊界有着密切联系,成为十六大以来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根本指针.在随后的几年间,期刊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和部署.首先是结构调整战略.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上采取措施.准入就是对新创办的期刊建立评估体系;“退出”就是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与之相衔接.其次是品牌战略.通过市场打造一批代表先进文化、取得社会公认、具有全国性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品牌期刊,对这些期刊给予刊号资源、跨媒体经营、对外合作等方面的优先支持,使其更快地发展起来.第三是集约化战略.形成一些有较强实力的期刊集团,鼓励它们实施联合和兼并经营.第四是科技战略.提高期刊出版的科技含量.第五是人才战略.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市场要求的办刊人才.第五是“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期刊到国外去办刊,有更多的期刊发行到国外去[6-7].以上整顿和调整,一方面减少了报刊数量,调整了报刊结构,治理了报刊散滥,提高了报刊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办刊人员尤其是一些报刊总编和主编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8].
上述一系列调整和部署为下一阶段的突破积蓄了力量.这一阶段的期刊评估也是为了促进上述工作而展开的.
这一时期围绕政府期刊评价的主要工作和事件如下.
1.2.1中央“两办”2001年“17号”文件和2002年“16号”文件
2001年8月,“两办”转发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17号”文件).2002年7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6号”文件).这两个文件旨在对新闻出版业改革和发展规范路径起指导与推动作用,虽然并没有直接涉及政府对期刊的评价,但是对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导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性.
1.2.2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对文化体制改革起到直接的加速及推进作用
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竞争力”和“文化产业”两个新的概念,体现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从2003年开始,包括新闻出版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十六大以后,为配合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这两个文件一是对试点工作做具体安排,二是为试点改革提供政策环境.与之相应,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起草了《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融资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工作程序》.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也随后发出了配套通知.
1.2.3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
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奖,在奖项设立和入选数量上较首次均有调整.共设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三个奖项,废除了“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评选;在“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中增加了科技期刊的参选.
最终共有347种期刊获奖,其中获国家期刊奖的60种,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97种,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的190种.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在奖项结构和获奖名额上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期刊的品牌地位,适当扩大获奖范围,逐步形成优秀期刊的梯形结构.这与建设期刊方阵的结构有相同的思路[9].
1.2.4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教育部实施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从2002年开始启动,2003年底进入评选阶段,2004年2月,首批11家期刊入选.
教育部2002年9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2003年11月,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3]12号).通知指出,实施名刊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学报的改革,在五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关于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实质意义和效果,学报界有不同的评价,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论述.
1.2.5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3年开始在一些试点地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主要工作是围绕着出版业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展开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法规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些试点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构法人治理结构.总的来说就是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有格局,释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2.6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
此次共有357种期刊获奖,60种期刊获得国家奖(社科、科技期刊各30种),获得国家奖提名100种(社科、科技期刊各50种),获得国家奖百种重点期刊奖197种(社科期刊97种、科技期刊100种).社科类期刊从舆论导向、品位格调、学术水平、出版规范、编校印装质量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评选标准.科技期刊评选则采用量化打分的办法,按照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编校、印刷装帧质量等制定量化的标准,由四个评审组经过审读后按照评分标准打分,依照得分从高到低排序,评选出入围期刊[10].
由评选社科类期刊的评选标准可见,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学术类的社科期刊是与消费类期刊采用的同一个评选指标,并没有如科技期刊那样参照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此为不妥之处.从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对此次评奖的总结中,可以看出管理部门也对分类评价的问题有所忽略.比如指出存在问题时,提及了出版规范问题、编校质量问题和广告内容问题,没有涉及学术期刊存在的核心问题[11],显示了几届国家期刊奖的激励导向是指向市场化的消费类期刊,对偏重于社会效益的学术期刊关注不够.
1.3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转为全面推开的关键年.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得失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