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有关论文例文,与法\道德对法治社会的作用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发展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法\道德对法治社会的作用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发展及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发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法是社会发展为国家形态后的产物,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而产生的,法与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应由法制来调节,由道德来补充.
关 键 词法道德法制法治社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84-01
一、法、道德的含义
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继私有制、阶级出现后,与国家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道德是人们关于善、恶、是、非、荣、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与评价标准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统治阶级调控社会平衡的手段主要有:法律、道德、宗教.随着宗教的衰弱,调整和控制社会的责任就落到了法律和道德的头上.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纲、常”等道德理念,成为确立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核心.道德为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提供基本的价值观和准则.而法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有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产生条件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调整范围不同,作用机制不同,表现的内容不同.同时道德与法律又相互联系: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某些道德规范有着法律的效力,这表明了道德的法律性,法也体现了一定道德的精神,即法律的道德性.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本 | 大学生适用: | 学年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3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ngji/0624869.html
二、道德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一)道德对古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人与人的关系存在于一种血缘或拟血缘的关系中.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后,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并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人们从中找到了高度的思想道德审美境界,并以之评判外界的一切.从长远来看,道德化的法律适用于农业文明为背景的传统社会,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在古代的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孝”的伦理道德,把人的社会关系血缘化.在这种关系中,自然以“义务”、“自律”的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体,而儒家的“礼”其实就是以“孝”为灵魂的社会规范体系,自然形成了对外在的“刑”的淡化,形成“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出现“亲亲得相首匿”、“存留养亲”、“五服制罪”等.总之,统治者借儒家思想推崇“克己复礼”,强调“容忍谦让”,通过高超的手法把德和刑(现代意义上的法)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古代法律和道德的浑然一体.
(二)道德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历史上道德治国的惨痛教训,中国在这方面是个典型.伴着改革开放,随着法本身的理性化和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冲击着某些依靠地域或血缘关系而支撑起来的道德传统.道德对人们规范、调节的力量已不能遏制人们用不正当手段对利益的追逐.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形成的不同道德观,使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面对利益主体对道德的藐视甚至践踏,道德的力量就显得苍白无力.
法律的发展面临着关键的抉择,何去何从我们应当权衡再三.有人提出断绝道德与法律的联系,照搬欧美、西方的法律模式.诚然,欧美、西方等国家近代法律的发展起步比我们要早很多,近代的法律比我们要成熟很多.但在笔者认为,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最终是要服务与社会的.法是一国(或地区)的人文、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糅合、提纯出来的产物.我国的法律亦是如此,是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而
社会发展有关论文例文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观念,培养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
法律可以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维护、实施,但这尚不足以确立普遍性的法律权威.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法律信仰作为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念.对确立法律权威而言,只有法律权威赢得了大众普遍的心理认同,法律权威才能在人们的内心扎根.然而,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及传统文化的特质,影响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人们更多地习惯于看重人情和关系,而法律往往遭到冷落.“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情结不仅在民间广泛存在,而且司法机关亦经常受此侵扰.这种理论环境势必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阻碍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利因素,果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长远性、全局性提高全民的法律知识、增强国人的法律意识.要恢复公民对法的信仰,我们还需治根、治本、治源.首先在体制层面上营造出有利于形成法律信仰,有利于制约传统的人情观念干扰司法活动的良好机制.其次,加强立法工作,减少法的重叠、冲突,弥补法的漏洞,真正做到“有法(良法、善法)可依”.同时将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并为大众所认同的道德理念加以法律化,也就是使部分传统美德渗透到法律条文中,使国人对法律产生亲切感,进而将法律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要建设法治社会、实行法治,绝不可偏废德治的作用.德治与法治的范畴虽然不同,但其功能和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现阶段,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是实行法治基础上的德治.德治在在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过分夸大得德治的功能或作用,也是要不得的,封建道德不仅漠视平等、自由、权利,还在无形中成为专权、伪善的面具.
总之,法与道德从宏观到微观都十分复杂,这也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历代法学家争论不息的话题.探索中国法与道德的和谐,促进国人法律信仰的培植,把中央提出的
社会发展有关论文例文,与法\道德对法治社会的作用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