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方面论文范本,与我国学术剽窃的概念与法律认定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知识产权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我国学术剽窃的概念与法律认定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知识产权及作品及社会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知识产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专门规定“剽窃”行为,“剽窃”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或者不严谨,不仅标志着我国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对优秀创新人才的一种打压.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关 键 词剽窃方式著作权合理使用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079-02
2009年7月,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陈春阳教授宣布:依据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定性结论,决定取消黄庆教授的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200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老师陆杰荣署名.
近几年,一起起学术剽窃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学术界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危机.人们不禁诧异,是什么让学术精英们不顾良心与廉耻是什么诱惑让他们选择铤而走险是学术道德丧失、是高校学术监督机制不灵、还是法律打击不力舆论评说、行业规范和单位纪律惩处之外,司法程序介入学术剽窃是否会成为制止学术剽窃的有效武器――此乃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当下应该探索的首要问题.然而,在近几年重大的学术剽窃事件中,司法参与的程度和力度都不理想,本文旨在澄清剽窃的法律责任的性质,为其进入司法程序提供思路.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知识产权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8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一、剽窃与抄袭
在中国的词典里,剽窃,意指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的行为.“剽窃”前冠以“学术”二字,则专指学界尤其教授和研究生二类人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把别人的学术成果占为已有并擅自使用.抄袭,一是指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二是指不顾客观情况,沿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
文化部1984年6月颁布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所指“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不论是全部发表还是部分发表,也不论是原样发表还是删节、修改后发表”的行为,应该认为是剽窃与抄袭行为,可以看出,该《条例》未对剽窃与抄袭加以区分.
1999年,在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青岛市版权局的答复》中,则认为剽窃与抄袭完全是同一概念,并对以后的案件审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原文是:
青岛市版权局:
收到你局关于认定抄袭行为的函.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为简略起见,以下统称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等.
2001年10月,修订《著作权法》时,第46条删除了原《著作权法》第46条中的“抄袭”二字,将“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改为“剽窃他人作品的”.
也就是说,和中国相比,在西方,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世俗的角度,剽窃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概念,并且拥有自己的意义群,如根据是否引用文献分为不引用文献的剽窃和引用文献的剽窃.按照剽窃的严重程度和内容数量多少划分,包括完全剽窃、部分剽窃,复制-粘贴剽窃、词语转换剽窃.按照作者的动机分为蓄意剽窃和非故意的剽窃等.按照剽窃的具体内容划分:文字剽窃、思想剽窃等.按照剽窃对象的不同分为:剽窃他人的成果和剽窃自己的成果等.
从这些中西方有关“剽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剽窃或抄袭的两个特点:一是在中国的法律中,剽窃与抄袭同义.二是剽窃或抄袭在中国的法律概念还处于模糊状态.
二、“剽窃”行为的方式
我们在区别剽窃和非剽窃行为时,往往遇到非常大的难度,有学者将抄袭分为四种类型:对原作品毫无改动的抄袭,对作品有所改动的抄袭,自己对自己的抄袭,无意识的抄袭.这与1999年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青岛市版权局的答复》中的对剽窃方式的概括基本一样.
《著作权法》第2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9条都相应地规定了作品使用者的法定义务,即在法定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的情况下,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否则为剽窃行为.
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其中的学术引文规范指出:等(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本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jingji/0629574.html
虽然,对于“剽窃”的著述已经很多,但是,在中国,至今鲜见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可以接受的评判方法,可操作性的完整的认定标准更是没有出台.那么,相关法律早就应该就此制订单行法规
关于知识产权方面论文范本
三、“剽窃”行为的认定标准
(一)比较参数
通常,认定剽窃行为有形式标准和内容标准之分,如文化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实施条例实施细则》第中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一万字”,“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学者马治国则提出“比较参数”的概念来判定剽窃行为:在认定剽窃问题时,有以下常见的比较参数:收稿日期和刊升日期、主要论文信息(包括标题、摘 要、关 键 词、参考文献等)、论文内容(包括论文结构、正文文字、图表等).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剽窃则以两个标准:第一,被剽窃(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剽窃(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这两个标准,相对于内容逐渐发展的著作权来说,显然失之于简单和僵化,不仅不能科学的甄别层出不穷、变化多样的剽窃行为,对于著作权侵权判定也难以实际操作.
(二)案例参考
对于剽窃行为的内容标准(即思想剽窃),目前以中国的法律条文还是很难以著作权侵权归责的.2006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天成诉周叶中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中,法院认为:两文有9处计1013字属于公知历史知识的内容,此所涉内容为“客观事实的介绍”,那么,“鉴于相关内容的客观性和其有限的表达形式,等虽有雷同之处,但并未构成侵犯原告的权利”,至于改写他人的作品而不显示来源,法院认为这是“学术观点&
关于知识产权方面论文范本,与我国学术剽窃的概念与法律认定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