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荀子生态伦理观与当代两型社会建设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生态哲学相关论文格式,关于荀子生态伦理观与当代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态哲学及两型社会及社会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生态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关 键 词荀子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两型社会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先秦儒学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作者简介:刘玉玺,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王国栋,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本科)2006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76-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倡导绿色革命,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现代生态伦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新的发掘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百家争鸣中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其著作《荀子》在广泛涉猎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学科的论述,都具有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的学术性质.毫无疑问,荀子的学说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影响的重要遗产.长期以来,荀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政治、教育等这些荀子的主流思想方面,而对荀子的非主流思想,特别是有关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观的关注研究则相对薄弱.一部《荀子》在阐释广泛的哲学与社会人文命题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道德思想,这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借鉴意义.
一、“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
荀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视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哲学和道德思考的范围,认为人类的生存不仅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天伦》开篇就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人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P荀子把人与自然看作同为宇宙整体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传统哲学观,又特别强调自然与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明确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规律的.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是由于“应之以乱”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的.无疑,这里谈的天人哲学关系明显包涵了人
生态哲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可以说,荀子生态哲学观是一个天地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观.其着眼点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Q这个天地人生态系统,通过“天行有常”的“诚”和“人有其治”的“诚”统一起来,各自既有不同的分工,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所以荀子不仅揭示了“天行有常”的天道法则,而且还探讨了天行之所以有常,在于“以至其诚者也”,也就是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核心与特点是一个“诚”字.真诚不仅能使天地化万物,还能使圣人教化万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R荀子通过“诚”,把“天地”与“圣人”;“天之道”同“人之道”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强调了真诚无妄道德规范在天人关系中的至关重要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生态哲学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0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既然“诚”是天行有常的“天德”,同样“诚”也是圣人君子之“人德”,那么,人类就应该以真诚无妄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自然的天性,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荀子之所以特别强调“诚”,就在于在荀子看来,真诚不仅是君子修身养性之本,更是圣人治国安邦的根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S人之道的社会伦理观与天之道的生态伦理意识通过“诚”被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荀子独特的生态哲学观.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
“天人合一”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之一.荀子对中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在继承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天人明分”、“天人相参”的命题.“分”是前提、基础;“参”是方式、过程;“合”是最终的目标、归依.荀子用“制天命而用之”把天地人的分合关系联系起来,表达了科学文明的生态利用理念.其中既有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又有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生态变化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务实态度.
荀子在提出天行有常,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大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命题中,特别强调的是人类如何对待大自然的问题.对此,荀子明确提出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T所谓“物蓄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聘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讲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确保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形成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的良性互动态势.这当然是荀子理想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图,其一系列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对策强调的都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疑是正确的.
特别重要的是,荀子“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把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路线,不仅继承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而且使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了鲜明的实践意义,既强调维护人类在宇宙中管理使用地球自然资源的主体地位,又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葆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人类文明的的进步与发展历史已充分证明,荀子的生态利用观不仅是积极有效的,而且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
从“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路线出发,荀子还提出了“圣人之制”下的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主张,体现了“制用”和“保护”相结合的生态伦理辩证思想.“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
生态哲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荀子生态伦理观与当代两型社会建设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