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援助类论文范文例文,与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律援助类论文网,关于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法律援助及大学生及法律知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法律援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而高校又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参与到对农村的法律援助中来,而且在当前形势下有很大的可行性,让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会带来深远的积极意义.
关 键 词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制度研究》(课题编号:E03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伶俐,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88-02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机制,健全人权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法律援助的内容是指向法律援助对象提供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等.在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主要是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和一些特殊社会群体,而农村中的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人,所以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随着国家对农村法律援助的重视,特别是在“五五”普法期间,更是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有力地发展了农村的法律援助.但同时,农村地区由于法律人才的缺乏,法律援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很多贫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找到合适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而另一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绝大多数都设立了法学专业,如果通过一定途径让法学专业师生投入农村法律援助,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法律援助发展的人力困境.
一、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的可行性
(一)理论可行性
我国法律援助的主体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法律援助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由此可以看出法律规定并没有禁止高校作为法律援助主体的身份参与农村法律援助,这就为高校组织带领其法学专业师生参与法律援助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高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团队.这其中有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学教授,也有求知欲强烈的法学学生,更有法学教师兼职的律师,因此这种团队包含强大的理论研究力量.他们的法学专业知识甚至比专业律师更为丰富,为参与农村法律援助提供了理论准备.
(二)现实可行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成为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的高中学生.这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他们对农村地区的情况比较了解,也有天然的热情参与农村法律援助,同时由于他们来自农村更能找到合适的途径以及合理的切入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他们的积极投入为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提供了现实群众基础.另外,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这一身份参与农村法律援助还有着其他主体没有的便利条件即时间便利,高校可以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开展这项援助工作,这样也不会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让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无疑在人员和时间上都是可行的.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法律援助的论文范本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5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二、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的意义
由于符合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条件的受援助主体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提供法律援助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个人,更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法治上的贡献.而高校作为拥有强大优势的法律援助主体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也对其法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无疑对二者带来双赢的局面.具体体现在:
第一,对高校而言,深入农村进行法律援助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各门法学专业必修课都是以理论知识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首先接触到的是书本上抽象的法律知识,往往很难灵活运用于实践.而参与法律援助的工作则恰恰相反,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实践中具体的法律问题,学生必须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将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法律理念和知识.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探索最佳的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法律援助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法律实践的阵地,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从业技能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学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用他们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公众服务,可以切身感受法律运用于实践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了解并掌握处理具体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知识服务社会的艰辛、乐趣和成就感,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标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第二,对农村而言,在农村,许多弱势群体存在着文化程度低,新知识接受能力差,法律自卫意识弱,法盲率也较高,当自已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自已如何去做,采取怎样的方法,以致被动的去忍受,去接受.人们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这样的氛围不利于法治农村的建设,从整体来看,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于法律援助类论文范文例文
三、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由于自然条件、法律规则资源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农民法律援助状况表现出很大的滞后程度,在机制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农民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制度下很难得到实实在在的法律援助.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通过组织法学师生参与农村法律援助固然是很好的帮助农民的方法,但还必须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措施去保障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进行法律援助宣传,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很多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不了解有法律援助制度,更不知道如何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制度的宗旨是服务困难群众,其目标是为所有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合格的法律帮助.因此,只有困难群众普遍了解并懂得运用法律援助,这项制度才有存在的基础.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由法学教师带队,针对高校所在地或者附近的农村进行法律援助宣传.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宣传,在暑
关于法律援助类论文范文例文,与高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