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理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守法根据的伦理学考察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伦理学相关论文摘要,关于守法根据的伦理学考察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伦理学及道德生活及目的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伦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守法根据,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实现生活的意义为目的对“守法”本身进行反思,对守法义务的道德基础进行论证.在论证方式上,本文结合了目的论论证与价值论论证.最后揭示出,在法治背景下,为了实现生活的幸福以及人的自我完善,每个公民都负有守法的道德义务.
关 键 词“守法”守法根据伦理学
作者简介:陈一,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检察院;刘晶,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70-02
“毋庸置疑,法律贵在运行,否则不如无法.”法能否得到遵守直接关系到立法的目的能否实现.谈论守法,我们首先必须解决守法的根据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显然,法律自身是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充分的理由的.要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试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法律出自伦理规范,道德是其实现的基础.“既然法律是从伦理规范里发展出来的,既然伦理规范需要道德基础,法律也同样需要道德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为了使守法的根据获得具有最终说服力的解释,我们求助于伦理学,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答案.
一、伦理学在守法根据考察中的应用
(一)伦理学是对生活的哲学反思
伦理学就是要从道德的层面去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反思“人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伦理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哲学反思的一门学问.
我们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伦理学理论.一则被称作“生活伦理”,一则被称为“教化伦理”,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生活伦理”理论的思想根基是生活事实,它源于生活,而且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活”,而“教化伦理”理论是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的产物,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形成某种“社会秩序”.相比之下,“生活伦理”理论才最为根本和重要:因为人的生活是一切社会的原初性根基,社会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生活的目的,也即是说,生活是最终目的,社会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和手段,要过上好的生活,应当有好的社会,但好的社会制度、好的社会秩序却并不必然意味着就一定有好的生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伦理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1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二)守法根据的伦理学研究之意义
1.为了生活的幸福而非社会的秩序
对于守法的根据进行伦理学考察就是要论证守法到底是否能帮助人们实现有意义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是向每一个愿意寻求它的人开放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往往被社会所累,而渐渐失去了生活.因为,“随着社会机制的日益发达,尤其是现代生产、分配和传播制造了大量的的表面目标和利益而掩盖了生活的真实意义,各种体制和标准把生活规划为盲目的机械行为,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了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可见,生活与社会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需要加以明辨.
本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jingji/0637567.html
(1)生活目的与社会目的之区分.通常,我们把生活的目的与社会的目的混同了,认为只要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法律讲求秩序,推行法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某种稳定的社会秩序.诚然,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固然重要,但是生活的幸福才是更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好的社会是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好的社会却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生活.生活需要社会这一形式,但生活并不服务于社会,相反,应当是社会服务于生活.相对于社会而言,生活更为根本,所以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秩序的社会相对于幸福生活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好生活才是最终的目标.
(2)生活的幸福才是法治最终目的.通过法律制度的施行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法治的目标,同时也是保障法治实现的前提.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过分关注社会秩序的形成的时候,我们是否对人们的生活状况也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因为在大多数推崇法治的人看来,只要法治目标得以实现,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就会随之改善.其实,这种观点只是某些人想当然的一厢情愿罢了.在法治建设的今天,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人并没有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事实上,法治与好生活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一致的,一个社会可以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其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可能并不理想.无怪乎在法制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还总是有人哀叹民生之多艰.羁束性的“守法”总是要求人们按既定的“标准”去行为,若人们不加反思地盲目遵从法律,那么生活的魅力无法展现,在这种守法状态下,人沦为了规范的奴隶,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在法治之下,“守法”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过守法的生活,就意味着人们要通过守法去实现生活的意义,去追求幸福.
2.为了道德生活而非为了社会伦理
(1)道德与伦理之区分.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有着重大区别.“伦理”往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外在于人的;而“道德”是指“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是人们将外在的行为准则转化为内在的品行,是内化于心的.“伦理”是一种社会规范,带有普遍性,“道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这就提示我们,在讨论守法问题的时候必须反思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不是“个体”的合集,现实中所谓“群体的利益”,往往只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落实在守法问题的分析上,我们应该避免用“整体”的思维取代“个体”的思维,因为生活在同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个人,其认知能力各不相同的,践行法律的自觉程度也就不可能相同.
(2)道德生活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法治之下,守法是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义务.只有在“守法”成为公民的道德自觉的前提下,法治的目的才可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道德生活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具有道德属性,所以自觉守法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自觉”的心理过程.其
关于伦理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守法根据的伦理学考察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