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国民经济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及原材料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国民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99;)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解释了其含义,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总路线还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认为小农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宣传提纲》引用斯大林的话“可以在多少长久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筑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巨大集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散漫落后的小商品农民经济基础上么?当然是不可以的.长此以往,整个国民经济都会有完全瓦解的一日.出路何在呢?出路就在于使这个农业成为巨大的农业,使它成为能够实行积累,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并依此而改造国民经济的农业基础.可是,怎样才能使它成为巨大的农业呢?为要达到这一步,只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资本主义的道路等另外一条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我国农业惟一的出路.”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工业化模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朝鲜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迫切.
1953年9月,周恩来在谈到优先发展重工业时与当年苏联比较,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时,重工业的基础比我们大,但他们仍然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我们更需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的底子不行.国防工业是要在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我们现在还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和高级的炮.苏联从一九二八年开始计划建设,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还把机器卖给苏联,国际形势还不像后来那样紧张,希特勒还没有上台,还可以按部就班地做.我们现在的情况与苏联当时的情况不同,更要加速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
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中国转入大规模建设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了苏联创造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除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而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可一箭双雕(既实现了工业化,又过渡到社会主义)外,还有以下几个具体因素促成:一是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而轻工业则相对发达,重工业是瓶颈产业,制约着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出乎意料地好,加上苏联的援助,使中国共产党认为有能力来实施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三是“三反”、“五反”反映出城镇私营经济的负面作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的效果良好,以及1951年党对农业合作化组织形式和效益的判断,都使中国共产党认为有能力、有办法来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156-43-78计划
――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对外引进技术出现过三次高潮,可以用156-43-78三个数字作为代表.“156”就是指50年代在苏联帮助下建设起来的“156项”重点工程;“43”,是指70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定购43亿美元成套技术设备,简称“43方案”;“78”,是指1978年签订对外引进协议额度78亿美元成套技术设备.这三次引进高潮,有力提升了整体工业水平.
1953年-1957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在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到“文革”前期,对外引进几乎完全停顿.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中美关系缓和,中国重返联合国,打开了西方对中国的封锁,为中国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至196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156”项建设.
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矗立起崭新的工业体系.不可否认,“156项”工程,为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方案”,是继“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到1982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项目有武钢的1.7米轧机、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建委等部门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新建一个年产铁650万吨、钢67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总投资214亿元.3月20日,国家计委、建委下达《197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计划》,批准各部门用汇总额85.6亿美元,这个计划实际上达到协议金额78亿美元,简称“78亿计划”.
从国情出发
――探索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亦即工业化的速度,是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特点,也是其30年代的成功之处.建国以后,党一直将苏联的工业化速度作为中国的榜样.八大前后,在对待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尽管由于国际压力和国内人民要求,党依然坚持经济增长的高指标,但是通过对1953年和1956年“冒进”的教训总结,提出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和四大平衡理论,使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速度有了一个检验标准.
从1956年到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病,ĸ
国民经济方面论文范例
一是针对苏联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提出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1956年以后,党针对苏联过分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病和中国几年来的实践,提出了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专门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当然,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
国民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