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国民经济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及原材料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国民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8221;目标落在了比较实在的基础上,消除了长期以来“急于求成”的思想根源,使均衡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可能.1980年10月,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就指出:“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中心和重点不要多考虑指标,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
贯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均衡发展.
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建设方面“拨乱反正”的展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成为经济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在1980年1月所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等除了这些比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
改变过去因备战而强调的生产力布局向内地倾斜和全国均衡发展的思想,提出和贯彻“两个大局”的思想,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条件好的地区加快发展,先富起来.
改变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思想,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利用了市场机制来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自1980年起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此后,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释放出来,成为工业化的巨大牵引力.首先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改变过去“关起门来搞建设”状态,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
1978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此后,对外开放,成为党坚定不移的基本经济政策.
上述工业化思想和政策,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既有长期短缺造成的国内巨大市场和国外市场,以及人民群众急于解决温饱问题的强烈要求,又有大量人力资源和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国资金、技术和市场)作后盾,因此,工业化进展迅速,表现出大中小企业并举,中外企业并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举的共同扩张局面,使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令世界称奇.
这期间最重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1984年进行了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式改革,从而改进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脱离计划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新机制下,过去受到传统战略压制的轻纺工业,在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强刺激下,推动了非国有经济更多地进入到这些领域.到了1998年,轻工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1%.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转向了用的领域,出现了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一致性倾向.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消费品立即供不应求,从而强烈地刺激了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与此同时,轻重工业逐步协调增长,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形成,重工业开始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而轻工业则通过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了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
从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199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口达到1.2亿,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和,乡镇企业的产值曾达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双重工业化格局,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形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使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逐渐融入到工业化之中,从而极大地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也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在这一阶段还形成了两个带有长期意义的机制:一是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释放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贯穿于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矛盾,即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后,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紧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1979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在整个经济体制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条件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进行制度试点和局部突破的战略尝试.特区奇迹的示范效益,验证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并由此打开了关闭30年的对外开放的大门.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1988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在沿海铺开,1992年之后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之后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但是,此次重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上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当然,在此阶段的初始时期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为目的,而2000年之后出现的重化工业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新增量的60%是用于房地产建设的.
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并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演进,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在90年代中期,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出现升级,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类的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空调、个人计算机和通信等需求领域以更高速度增长,从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的特点,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消除制约消费增长的制度障碍,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很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电信产业的改革,1994年成立了中国联通公司(后又对电信产业实行更深层次的重组),从而打破了电信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电信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这一改革不仅推动了电信业的高速增长,而且是继家电产品之后由通
国民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进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