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有关论文范例,与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6春季版)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建筑师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6春季版)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清华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米年.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每年1.35亿吨标准煤.(数据来源建设部)10、昆明设大奖为农民设计住宅
为彻底改善农村住宅水平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昆明市决定举办“新农村民居设计大赛”,向全国广泛征集优秀设计方案.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关心农民住宅的设计质量,昆明市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大赛要求每套方案要有四种户型,建筑基底面积为80平米,100平米、120平米、150平米,建筑层数为四层以下,单套总建筑面积300平米以内,层高不宜超过3m.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可考虑机动车的停放和地下空间的利用.
大赛时间从2008年1月中旬起,截稿时间为3月28日;大赛的评选,采取由专家评审和公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媒体组织市民、农民参与评选,共同评选出优秀民居设计作品,其中一等奖5名,奖金各5万元.据了解,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将汇编成图集(知识产权属举办方所有),推荐各县(市)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选择使用,农民盖房可以自主选用适合自己需要的新民居设计方案.
11、中国最大古生物博物馆将在合肥开建
近日安徽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称,安徽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新馆即将动工,三年后将建成中国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规划总面积达26500平米,其中展厅面积16500平米.
安徽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蒋立爱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包揽了整栋建筑物的设计工作,而陈列大纲则将由清华美院展示艺术研究所来负责.据介绍,新建成的博物馆将采用声、光、电和多媒体等多重手段来加强观赏性,将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安徽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目前已有5万件陈列品,包括24m长的恐龙骨骼、安徽省仅有的两块陨石和皖南恐龙蛋等珍稀化石.未来三年将持续征集陈列品,到2011年,展品数量会达到20万件以上.
12、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令世界惊叹
由世界著名的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主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设计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已于2008年2月29日正式启用.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有的媒体甚至将其称作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世界关注的大工程.而“中国正在因此创造着一项世界之最”更是各大媒体争相引用的一句话.
美联社:比美国五角大楼还要大
这个新的机场航站楼拥有445座电梯,一个能够容纳7000辆汽车的停车:场.它使北京首都机场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甚至将之前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写字楼――美国五角大楼都比了下去,五角大楼的总建筑面积是60.8万平米,而这个新航站楼总体建筑面积约98.6万平米,相当于170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却花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建造完毕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速度值得借鉴
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规模,是英国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的两倍,但在筹划和兴建上,只花了5号航站楼一半的费用,以及不到1/3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飞机乘客的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百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85亿人.到2020年,中国97%的机场都将重建.中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需要200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变的步伐实在是太快了.
人民日报:新航站楼“新”的看点多
(1)“新”在外观三号航站楼外观酷似一条巨龙,建筑宏伟,大气、通透,金顶红柱,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展示国门的新形象.
(2)“新”在快速:三号航站楼在国内首次采用多楼连通的旅客捷运系统.而行李处理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分拣和高速传输系统.这个系统传输速度最高达每秒7m,每小时可处理行李2万件.
(3)“新”在节能航站楼和停车楼顶部设天窗自然采光,白天大幅度减少灯光照明.玻璃幕墙采用中空低辐射镀膜玻璃,既保证采光,又隔音隔热:部分天窗可自动开启通风,调节楼内冷暖.初步测算,三号航站楼每年仅此一项可节能约160万千瓦时.
(4)“新”在凸显人性化功能:三号航站楼各类设施设备服务功能齐全,广泛体现人文关怀.旅客出发和到达仅有一次向下的楼层间转换:自动步道代步4.8km:残障人通道完备,设有独立的残疾人和母婴卫生间及祈祷室、环保吸烟室等.
法新社10万张设计图精益求精
走进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你就能了解中国对21世纪空中旅行的看法.这个现代与传统并重的建筑,集纳了世界多项新技术,使首都机场一步跨入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的行列.输能也将使北京首都机场跻身以旅客总量为标准评出的全球五大机场之一.而3号航站楼的设计图纸竟然有近10万张,足以堆满一座库房.这个数字是原有2号航站楼的5000多张设计图纸的20倍.
13、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谈如何面对建筑批评
最近,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1966年设计的、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银塔很有可能被列为纽约市历史地标.与此同时,大量的批评接踵而至.多年以来,贝幸铭有70多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久负盛名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等建筑上,都留下了贝聿铭这个华人的影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扩建卢浮宫,设计方案的应征者都是各国最著名的建筑师.密特朗还亲自出面,邀请了世界上15个最著名的博物馆馆长参加设计方案的选择.当时64岁的贝聿铭参加了设计方案竞赛,且最终他的方案获得了15个馆长的13张支持票.
贝聿铭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当密特朗总统选中贝幸铭,整个巴黎大吃一惊.据贝幸铭的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不仅因为贝聿铭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华裔设计师,更重要的是他的设计竟然是把象征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搬到了法国的艺术圣殿卢浮宫的中心.除了民众,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人士也轮流起身攻击,言论抨击成了当时法国社会最热烈的运动,人们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贝聿铭说,设计免不了旁人批评,尤其看谁批评.有些人的批评你应该想一想,也许他的话是对的.确认批评是不是有价值,怎样评价他人的批评,这里面还是靠自己.
贝聿铭表示:“我生在中国,也长在中国,我的看法主要是中国式的看法.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这两方面没有矛盾,也不冲突.”童年时期的贝聿铭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谦和待人,冷静从容的气质.这些使贝聿铭在以后几十年海外生活中受益匪浅,也使他能够在重修卢浮宫等事件的争议中,处乱不惊,泰然自若.
建筑人物(2008年1~3月)
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也凝聚了众多中国设计师的心血和汗水.虽然一些重要的场馆设计是由国外设计师主笔、或者采取中外合作设计的形式,但中国建筑师在其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例如建筑设计前期,后期的大量繁琐而无形的工作,既是重要的,又是默默无闻的,几乎都由中国建筑师担纲领衔,他们满怀着爱国热情,辛勤地为奥运工作着.
我们甄选了其中有突出表现的两位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庄惟敏(北京奥运会射击场、柔道跆拳道馆,飞碟靶场3项工程主持人)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李兴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方设计总负责人),他们都谈到了在漫长的4~5年的奥运工程设计中,个人的价值观、设计思想等等的变化.
1、庄惟敏:“贴切”与“适度”的追求
(1)个人小档案1962年10月16日出生于上海.1992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得工学博士.同年,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0年曾赴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建筑计画两年.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社会职务主要有: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勘查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任,APEC建筑师中国监督委员会
建筑师有关论文范例,与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6春季版)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