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建筑师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建筑理性与责任的独白:《华尔街日报》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朱小地院长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建筑师方面有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建筑理性与责任的独白:《华尔街日报》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朱小地院长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城市建设及传统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编者按:2008年7月10日,本刊与《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记者共同就北京城市建筑的风貌,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进行了专访.采访中,朱小地院长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并对如何处理好北京城的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此次《华尔街日报》还就此问题采访了包括市规委清华大学在内的多家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并已将采访资料进行整合,于2008年7月12日在该报的DESIGH版发表了题为“OlympianArchitecture”的文章.

记者:近年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0年前,可能还很少有人会将具有国际领先设计理念的建筑与北京这座城市联系起来,但现在这种联系在二者之间越来越紧密.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北京独占3席.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建筑这一城市中的重要的元素引发了人们太多的思考和话题.您作为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全国知名建筑设计机构的领导,亲身参与了大量的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程,你如何看待北京的这种变化您认为北京建筑领域的这种变化在今后会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朱小地:回答你的这些问题,我想还是应该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说起.

30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似乎还无法完全摆脱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留下的阴影.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汇聚成了一种潜在的巨大能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开始了集中爆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际形象的重视也随之增长.坦率地说,这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伴随着这样的历史进程,城市建设以及标志性建筑的方案设计和工程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或者说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形式.

应该说,中国这30年的社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立,随着全民奔小康的原动力被激发、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波折,中国人的优势开始逐渐显露.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各个行业都有着突出的体现,这也是我本人参加工作20年来的最深体会.大体可以按照每10年一个阶段将中国的城市建设划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

这个阶段是文革时期积攒下来的知识和力量的集中爆发,诞生了一系列由国内优秀建筑师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受前苏联建筑理论的影响及我国建筑界传统思想的作用,明显带有特殊时期的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仍停留在一种对国、内外建筑大师的效仿和借鉴的阶段.但由于被效仿的大师们所处的年代距离当时已比较遥远,再加上所受时代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经典作品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已略显落后.

因此,我国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建筑具有较强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建筑痕迹.尽管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师已将比例、造型、传统的形式美以及均衡和构图等思想融入了建筑作品中,但主要还是一种基于结构逻辑的造型表现,他们对材料和新技术的理解,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还都显得相对弱一些.

第二阶段:1990年~1999年.

应该说,这是混杂的十年.这一阶段,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发展高潮.国外的建筑思潮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很多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登陆中国市场,并与中国建筑师产生了一些接触和碰撞,但国内建筑师在这一时期仍占据主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末期开始筹划的国家大剧院项目成为了中国建筑界乃至全中国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市建筑设计已经开始注意与传统建筑相融合,但是很多作品给人的感觉仍很粗糙.北京院的建筑师们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材料、质感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际的先进理念,相对于过去是个突破.客观讲,完成的作品中,既有一些不太成熟的,也有包括恒基中心(与香港合作)、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等优秀作品.比如:我们院胡越大师设计的国际金融大厦,其设计手法在当时已算得上相当纤细,特别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格”这一设计理念运用其中,使这一建筑既充满了传统建筑的神韵,又摆脱了对传统建筑简单地抄袭和符号提炼,形成了一种真正建筑设计理念上的碰撞.

尽管中国的经济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但由于这个时期的建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同时我们的建筑师缺乏一些必要的功底,因而充满了各种矛盾.

第三阶段:2000年~2008年.

这个10年是中国,尤其是北京进行彻底改革开放的10年.大批国外优秀的设计师开始抢滩中国市场,并且大规模地占领了中国一些重要工程项目的市场,这是我们必需要客观面对的事实.

国家大剧院、CCTV新台址、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新国展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等,基本都是国外的设计方案.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开放的进程,我个人也认为这种开放在北京是很彻底的.然而,这其中的喜与忧、盈与亏,必将对中国建筑师乃至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我希望这种影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以上这三个阶段,是我对北京近30年来发展的一个总体性地划分.回过头来再说说我们的城市受到这种冲击之后的结果.

不可否认,国外的设计公司把很多好的设计作品、设计理念和经验带到了中国,使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对国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刺激和提升.我个人认为这对中国无疑是有益处的,而且是一种具有长远意义的推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冲击也可能像洪水一样,它会与一些传统设计理念和落后的观念形成巨大的撞击.洪水过后会留下一片片印迹,也就是说这种冲击会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存在下来.因此,在我们的城市中,国际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一些作品与整个城市的格局往往并不相吻合,一时间还无法找到它真正的栖身地,更有一些不十分理想的作品也同时在建设着.

面对这种外来冲击,可能很多人会将北京与上海进行比较,然而,在我看来,这两个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却具有本质的区别.上海完全是在西化理念下打造出来的城市,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完全地“接受”、“欣赏”外来文化的状态:而北京是一座由传统的封建国都遗存下来的城市,聚集着全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进步思想对外来事物有一种对抗性,因此,北京在开放的同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这是双重作用的结果.

今天的北京既有前卫的“鸟巢”,“水立方”,也有怪异的摩根大厦,同时还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作品,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是混杂在一起的.这说明洪水式的冲击能够带来新生的事物,但洪水所冲击不到的地方,面积还很大、对抗能力也很强,这种反差所产生矛盾将是难以想象的.尽管人们都希望这种冲击是友好的,但这种冲击的特点就决定了会产生“

1 2 3

建筑师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建筑理性与责任的独白:《华尔街日报》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朱小地院长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

法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核心期刊目录

经济论文选题

高一经济学政治小论文

西方经济学硕士论文

国民经济学硕士论文

经济管理大专

经济法概论论文

西方经济学本科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

建筑理性与责任的独白:《华尔街日报》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朱小地院长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