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师论文查重,关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建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见证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巨大的变化,建筑设计领域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在外来者眼中究竟是怎样的这很让人好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否存在着这样立场基本一致的“外来者”的群体其次,如何探知这个群体的意见社会学自有一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相对一个整体的“面”的“真相”,对我们更有意义的,似乎是这“真相”的一些片断,或者说“点”的“真相”.于是,我们舍面取点,只选择了三位在华工作的外国建筑师,请他们根据各自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许他们除了自己和最多与他们背景经历相近的一小部分人外,根本无法代表一个“外来者”的群体(假如这个群体存在的话),但这也并不那么重要,不是么
三位受访建筑师分别来自德国、荷兰和英国.德国建筑师TillWohler在德国和英国完成建筑训练,作为建筑记者和建筑旅行的导游访问过世界不同地区的建筑和建筑师:荷兰建筑师Neville在荷兰完成建筑训练后,得到荷兰政府的资助,用5年时间观察并研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出版了一本专著;华裔英籍建筑师马晓威1980年代在中国接受了系统的艺术训练后,在英国从头接受建筑教育,现在作为一名独立的实践建筑师回到中国发展.
我们的问题都从他们各自在中国的经历开始:首次来华的时间,来华工作的时间,这之间中国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他们各自的国家同期变化的差异.以下就是他们各自的中国故事.
中国的设计已不再落后
TillWohler
Till是建筑评论家.在德国获建筑学士,在英国获国际建造管理硕士.从事建筑实践多年后,开始建筑评论写作生涯.如今住在北京和柏林.
我2006年11月第一次来中国,带一个欧洲建筑师的建筑旅行团,去了北京,上海和苏州,后来还去了东京.半个月的行程可以说给我们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全景的一些部分.苏州给我的印象很深尽管有8百万居民,但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完全是小城市.城市整体结构尺度小,总的感觉就像在1950~1960年代重新建过,还能感受到1960年代那种气氛.房屋低矮,一般3~4层,最多也就6层,街巷都很狭窄,坡屋顶瓦屋面,很多屋架和楼梯仍然使用木结构.
那一行在苏州看到的最有意思的建筑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以那些有着400~500年历史的古老花园和运河(“东方威尼斯”嘛)而闻名.贝聿铭的设计大体是古典和当代的一个杂糅,虽然使用的材料主要还是钢和混凝土,但尽力采用了苏州古城的色彩和尺度色彩上,他用了大量白色,灰色和黑色:尺度上他用小尺度的房屋围合成院落,来组织整个博物馆.此外,他使用了坡顶和几种简单的多边几何形,以现代建筑语言来诠释古老园林和住宅的主题.我把这个项目介绍给我们的建筑媒体,可杂志方面反应冷淡.尽管他们自诩具有古城重新设计方面的专长,但因为不了解这里的建筑文化背景,自己也从来没来看过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设计.其实,不仅我,同团旅行的其他建筑师也都很喜欢苏州博物院大家都能理解这个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尺度和几何形态.这大概也在一个角度说明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局限性吧有些东西你就是没法单通过图片感受,你必须
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
在上海我们看了浦东和浦西.尽管浦西也高楼林立,但是你仍然可以在那儿感受到旧有的城市结构.因为很多狭窄的里弄仍在,你可以想得出过去那里的房子尺度有多大.城市的网格无法更动,所以走在那些被高层围裹的窄巷里,感觉很怪.那些高层密度极高,窄巷和高层之间这种强烈的反差,产生巨大的紧张感让我不舒服,甚至有些可怕.比如著名的南京路,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尺度,两侧建筑并不是很高,步行区域的感觉有点像欧洲的一些城市,舒服而熟悉.然而,一转过街区400m~500m,你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高层建筑的丛林.
欧洲地区对日照间距之类规范限制较严,高层很少这么盖.当然,在意大利14~15世纪的一些城邦共和国里也曾有过“高层竞赛”,上海也表现出类似的竞争意识,因为地价高昂,大家都纷纷努力制空.只是,相比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那种自然的发展过程,包括长时间的建造.使用当地材料等等现今的发展就脚步太快了,利益驱动也太显著了,大家都赶在最短的时间里赚最多的钱,并用这样的想法来塑造城市.我觉得中国的开发商从美国照搬了许多,这一点从建筑风格上也可以看得出,特别是1980、1990年代设计的那些有点装腔作势的建筑外表面.街道的尺度也总让我想起北美的一些城市,基本上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不是给人走的.后来我在北京也看到类似的情况:那些环路以及环路上的出入口全都层层叠叠(想想西直门),对行人简直充满敌意.
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强烈反差那种日常生活居住的简单的,甚至简陋的房子和闪亮的摩天办公楼之间的反差.同时,这两个世界之间离得又是这么近.在上海和北京我都拍到不少这样简直可以说是两极并置情况的照片平房或者2层的住宅旁边就立着30多层的高层.就好像没有一个整体的都市规划或者总体规划(masterplan)存在一样,去尽力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或者去平衡两者.如何对一个超大都市进行设计是个问题,都市发展的很多情况显然是远超出规划者的预想的.他们必须加快脚步,努力跟上发展的速度.
建筑上的这种“新曼哈顿”潮流,非常人工化,很有点迪斯尼乐园的味道.北京的情况也许跟上海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潮流是清晰可见的.北京朝这个方向发展大概始于1990年代,比上海晚了差不多10年.二环里(特别建国门一带)似乎一直在拆老房子,有好些1980年代的房子,7~8层高,外墙贴面砖,应该是第一批抵达胡同的“外星人”.这时的设计似乎还在尝试找寻中国现代建筑的语言来表达,结果就把一些传统的要素和装饰母韪带入设计,比如在10来层的楼房顶上加个宝塔什么的(你们叫“大屋顶建筑”,是吧),我觉得就好像用photoshop把胡同建筑给伸长了一样.我和同团的建筑师都很喜欢北京的四合院建筑,觉得很浪漫,那些围墙那些月亮门,就像一套(预设的)风景.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建筑师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9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北京的城市尺度当时给我印象也很深.站在景山上一望,城中心是单层平房,越靠近二环楼就越高,规划控制下的尺度变化非常明显.这跟来之前我们的预想差别很大.在中国这样一个有5千年历史的国家的古都,我们原以为会看到很多的老房子、古城墙、古典建筑,来了却发现是多种风格汇集,加上一些尚未成型的“风格”
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