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师论文查重,关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建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后,比较农业生产和都市化.吓人的是这两者占据的区域基本重合,人当然从来都集中在有食物的区域居住,但如今就有问题了,因为这就意味着最快速的都市化就正在最富饶的农地上发生.让所有中国人吃饱正受到威胁,可以说,我们正在消费我们最肥沃的土地.这很重要,因为从耕地角度看,我们并不希望都市化发生在这里.在这些区域内部又有动作密集区域,其密度已经接近中等美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面积却是法国的2倍,完全不合比例.我们从中国20年内要新建400座新城市的官方宣言开始研究,去看这400座新城大约100万人口在未来20年内的变化.平均每年20座城市,开发量极大.我们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实际完全有机,正在产生有4亿居民的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超级大都会,于是我们就去思考如何设计这个超大都会.我们必须找到让有机生长成型的工具.这非常痛苦对政府和开发商而言,有机生长这件事,他们听都不想听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设计他们自己的一小块地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建,却有个疯子从荷兰跑来跟他们说生长完全是有机的,这怎么行!3.必要的“拔河游戏”
现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设计者不敢冒风险去跟客户力争.我坚信建筑师和发展商之间很自然的就是要斗争这是正面的、充满创造力的斗争.发展商力争把设计做得更让市场接受,我们则力争为人,环境和更大范畴的城市提供更好的设计.实际上,发展商还应该跟政府规划部门“拔河”.我们想做到最好、获得最多,但政府需要权衡社区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可是,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敢冒险去争取,他们往往试着建议一下,10分钟,就放弃了,不努力解释,这不是真正的拔河,没有挣扎.可能这种尝试会失掉几个客户,但这种坚持是必须的.也许一次坚持取得了成功,下一次就有了更多的信用.你必须做有意义的东西,才会坚持.可能中国的正规教育一向教人服从,建筑师为发展商工作也应该言听计从,做绘图员.
现在有潮流想尝试做新的东西,同时也针对客户做现代、酷、进步,却让人搞不清有什么意义.这种设计看起来很时髦,比如说像扎哈哈迪德,但别忘了扎哈可是极端强调概念的,她那样做了一辈子,一直不停地想怎么解决这个,能不能这样.她的设计跟形状并不怎么相关,形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她才不会花时间跟客户讨论这个呢.当然她也不会花时间去跟客户解释观念上的东西.如果客户喜欢听,花几分钟时间讲讲,但不会很多,2/3都不到.总的说来,西方的或者中国的建筑师应当更加自省,更加强调观念.既然现在中国有那么多的项目可建,干嘛不少建一些,建得慢些,建得好些7能不能不尝试一下子建成全部,而是留有余地,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让它能自然生长
4.城市规模
对城市而言,也是一样.如果想在哪儿也不是的地方投资建一个好的、全新的中心,那将会是一场灾难.有很好的原因和足够空间去快速生长,形成健康的大都市环境,也并不特别大,但有足够空间供给150~300万居民,最多不超过500万人,都会是健康的城市.一位法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不超过500万人的情况下,城市会很自然地集中,超过500万人就会自然地开始解体,逐渐分崩离析.所以,我们的基本目标应该保持在100~500万人之间.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只要保持在适当规模,并不需要刻意花大力气去把控,城市自己就会集中一体.
5.北京的建筑
刚来时,要猜北京建筑的年代,我得加20年:我以为是1960年代的建筑,实际是1980年代建的.我猜1970年代的,实际刚建成.花了一段时间适应调整,现在好多了.我觉得北京1950年代早期的建筑所剩不多,但非常好,那时的建筑师满怀激情,非常想把事情做对,会在立面上做些小细部,并不完全是装饰,手法和材料都很灵巧,只是砖墙,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好.你能感觉到设计人的存在,而不只是混凝土.大概那时人们还是很乐观,真的想有所成就.
中国的城市需要艺术感强的建筑师
马晓威
马晓威是一个建筑师,又是一个艺术家,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迁居伦敦后改修建筑,从本科念起直至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在伦敦和北京的几所大学教授建筑和设计后,他创办并主持MAStudioLtd设计师事务所
(伦敦)和马斯特优建筑设计有限公司(MASAA,北京)的日常设计工作.他目前居住在北京和伦敦.
和很多地地道道的国外建筑师朋友相比,我对中国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就出生在这里,而且在北京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虽然离开中国很多年,但那种记忆是永远也抹不掉的,目前回中国发展的基础或者起始点正是我记忆中的中国.离开十多年,又回到北京,从一个艺术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建筑师,自己觉得中国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我也不能肯定是因为我自己变了,还是城市变的不同了.成为建筑师之前,也许像所有的人一样,我对城市的感受只是停留在视觉上,哪里好看,哪里酷,哪里有商场等等等没有像现在一样地仔细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体验、想像,情感等,以前更不会想原因了.
我进入到建筑行业也是一个偶然,一开始学建筑只是为了学语言.那时刚到英国不久,在学英文,但总感觉是浪费时间,所以就想学另外一个学科,同时学英文等就这样开始了建筑学的学习,没想到从此就再没出来.进入这行后,曾遇到一些国内建筑学的毕业生,出国后因为不好找工作,转行做其他(比如IT)了,我的道路好像相反.我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与否,不过我以前对艺术非常的痴迷,甚至可以说有献身的精神.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受艺术训练的影响很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很关注“个体”,“情感”和“想像”这些要素.
艺术训练有可能会加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但我觉得做艺术需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真的感受,其实,有的时候也不见得是自我,可能是更多的不同.有时候想法不同的人会被我们认为是自我,但也许和那个人本身没有关系.事实是,许多艺术家都很为其他的人着想,尤其在做作品的时候.应该说艺术训练让一个人更敏感吧对事物的感受力被加强了,有了这样的感受力之后,才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如建筑.艺术,写作等把它再表现出来.也可能有的时候对有的事的判断太分明,反而不太愿走自己认为不对的路.有时候和周边的人比较一下,就会忽然骂起来了,为什么他们做没意义的事,却生活比我好也就开始了对自己的信仰的审视和怀疑.然而,审视和怀疑的结果却使自己走的更深一步,也可以说是又极端一步.
艺术家的知识是作为行动的知识,本身具有不可辩驳性.这就好像一个会游泳的人,不是一个理论上知道游泳动作要领的人,而是一个在水中真能自由动起来的人.为什么我们要去分开知识和技能呢站在岸上的人可以说在水里的那个人怎么游泳,但惟有会游泳的人才真正了解水的美,不仅看在眼里,摸在手里和肌肤上,还会体验在心里,最后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回忆,那回忆将永远属于自己惟有他才真正的了解水的美――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
也许正是以上我的经历,造就了我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很多外国建筑师可以很理性的从相对距离地看中国城市的发展,而我却总在先前个人记忆、文化情感和完全的西方建筑学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来看中国的城市.在我看有很多的规划师和建筑师都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但我认为那只是很初级的一步.其实,建筑师应该创造问题,然后再把它更好的解决掉.不会创造有意义的问题&
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