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坛侧记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建筑师有关发表论文,关于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坛侧记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绿色建筑及低碳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密集,相应的能耗也就越小.这就说明,如果能在整体规划的实施上体现出绿色节能的思想,要比在单体建筑上的小变动产生的效率更大.其次,从社会整体来看,“低碳”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政治提法,致使很多建筑,无论节能与否,总要强加上一些节能、环保的提法.比如,太阳能光电板真的节能吗的确,光能转化成电能的确是节能的,但光电板昂贵的造价成本与仅仅15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可能我们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这一切都值得建筑师们去反思,所谓低碳,究竟是一个标签呢还是真正能够产生实质有效的作用呢崔彤(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
我对现代科技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并非怀疑.我赞同朴实的生态技术观点.
在英国和德国,对于建筑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一种概念、一种方法.但我相信,无论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低碳建筑、节能建筑任何一点来看,都会触动建筑师们重新规范其设计行为和设计思想,重新修正我的建筑教育方法,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状态.
自农耕文明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毁坏地球.由此看来,建筑师的责任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只做建筑,研究技术大得多!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很多关于低碳的问题,正如之前傅博士(傅英杰)所言太阳能技术真的低碳吗我表示质疑.因为太阳能光电板的生产全部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而享用者却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再如,关于2000万人口的北京城,单就人口数量来看,它已经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国家.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考虑,这样的超大城市需要怎样的生态技术
那么,媒体的力量又是什么我认为,其力量在于能够在这么小的空间之内,将建筑师,媒体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个核心,而这个核心能源取决与社会!此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再次领略到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图书、摄影、文化研究及策划方面的卓著成就,我想,只有像这样一个凝聚着巨大力量的媒体,才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份力量来自于社会、建筑师和媒体.
很高兴前来参加“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论坛”,这是一个从低碳行为向低碳文化迈进的论坛,我真诚地希望这个及这类论坛持续下去!
汪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
切合今天的主题,我首先想探讨一下媒体的责任与媒体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媒体的影响力可能要比建筑师大得多.建筑师只是在做一个个作品 其影响面很窄,而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如甲方、建造商,厂商、施工单位等等.通过媒体的扩音,还能够引起政府方面的关注.
我赞同低碳的技术,但是生活的品质不能降低,那些回到原始社会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从社会发展、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向建筑师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建筑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功能、创意等基本方面,并采取适宜的生态技术,其次,建筑师应该把节能当作一个技术、经济问题来考虑,第三,建筑师在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节能的一体化,并充分与建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进而传播得更远!最后,作为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应该努力将低碳建筑与创意更好的融合!
韩林飞(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建筑的本意是什么
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象征着权利与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了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其标志是混凝土的应用.来到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对能源.信息的需求,又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建筑.正是这种需求和技术的变化促进我们从建筑的本意上来理解建筑,让我们通过很多技术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但正像傅博士(傅英杰)所举的例子,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真的可行吗我们现在的这些低碳建筑、节能建筑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并没有形成一种模式语言和美学认知.所以,现在全世界对该类建筑还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探讨.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建筑的本源来理解低碳建筑.中外建筑有何不同
外国人称“建筑”为“Architecture”,由成就和技术组成.但在中国却没有一个词与之对应,只有屋.舍这些词,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建筑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认识.但从中国的文化角度来看,又给我们一个启发,我最近在研究屋舍的“舍”这个字,它同样也是舍得的“舍”.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字中国古代的房子都是木建筑,这也是最生态,最环保的.但它的前提条件是,只能提供一代人使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这也是一颗树的成材时间.中国所追求的不是“Architecture”所倡导的标志性和延续性,而是追求一种回归自然性.我们能否挖掘中国观念里对建筑的认识态度,现代建筑虽然解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带来了材料回收引发的诸多问题,以及对自然的破坏问题.我们能否做到不追求建筑的永恒
赖军(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总经理)
低碳是现在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许我们以后见面不会再问“你吃了吗”,而是改问“你低碳了吗”.但是,我却认为我们是“被低碳”了.现在,我在做三个低碳项目,它们带给我的启发是更多的是困惑.
困惑之一是标准.我们所做的这三个项目有三个标准,一个是国内三星标准,一个是LEED,一个是开发商要求我们不计成本、不计代价来做一个示范性的零碳建筑,这搞得我们很混乱.况且,现在的很多标准都是舶来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不符之处,这确实是值得我们今后去细化、改进的地方.
困惑之二是技术.就拿我们做的第三个项目来说,起初做的两个月,我们一直达不到碳平衡,这还不是全周期的碳平衡,并没有考虑建筑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查找原因后发现,我们所处的楼前有一部分遮挡,降低了太阳能的使用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这使我们冷静地思考,所谓的零碳,它的实际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建立低碳建筑而建立吗技术是为人类所用的,但是人类不能受控于技术.
我以为零碳,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当中,有很多关于低碳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窑洞和四合院,再比如四合院中的一棵树,夏天它的枝叶繁茂,是为了遮风蔽日,到了冬天,它的叶子又全部脱落了,是为了让阳光照进来.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们并不是要把所有节能技术都堆砌上,而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去创作、去探索,回归到建筑原点上.
傅刚(任何(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
我们今天所谈及的话题,牵扯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座的任何一个单位、个人所不能解决的.作为建筑师和传媒工作者,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也非常有限.低碳节能技术的确跟上时代的脉搏,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不认为我们今天所谈所讲真正触及到了话题的根本,我也不认为那些号召我们进行这些事业的人真正希望将这份事业进行到顶峰.或许,它只是一个噱头!
下面谈谈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是如何看待媒体的,因为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我们的生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建筑媒体也好,大众媒体也罢,在提及建筑时,总是将它当作地产的副产品来说.很少从人性的角度去解释建筑,去向公众讲述在所有消耗与努力的背后所反映的人的真正愿望.也许低碳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口号,但它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契机.就是从现在开始,反思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活经历,重新勾画出我们渴望的美好生活.因此,一个很没有意思、很冷酷的建筑物,在更广的范围内变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产物.媒体在这一层面能够比我们做的更多,因为我们所做的只是设计.
建筑师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坛侧记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