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与刑法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心理学毕业论文,关于刑法心理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心理学及刑法及政治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刑法是规制行为的法律,是行为刑法.而行为是以心理为基础的.因此一部刑法能否发挥它的行为规制功能,实现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效果,它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刑法科学性的要求,它不同于传统的以价值理念为指导的刑法构建.对此,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刑法和刑法理论进行心理学分析.关 键 词:刑法;心理学;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228-02
1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资产阶级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也指出:“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对于法的这种表述,如果我们抽掉其中的阶级概念,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法是意志的体现.在此,法成了一种心理产品,刑法则是这一心理产品的具体类型.而作为人的心理产品之一,刑法的产生与存在就必须遵循基本的心理规律.在这些心理规律之中,刑法所必须遵守的第一个心理规律是刑法缘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只有人们从内心需要刑法,刑法才能产生和存在.
在弗洛伊德那里,人的需要主要缘于两种本能,即自我保护的本能(生本能)和毁灭、破坏的本能(死本能).犯罪是一种对外的破坏与毁灭,从根源上看,它是人的死本能的一种体现.而要阻止犯罪对外界的破坏,则必须有一种抑制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人的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相互压抑.死的本能供给自我能量,使其在道德化的超我的命令下压抑欲望,生的本能则提供了压抑死的本能的能量,使其不至于冲动地满足致命的欲望.”刑法是对犯罪的抑制.从这个角度看,刑法缘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它是人的生本能对死本能的抛弃与抑制.也正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才促使了刑法的产生与存在.
2刑法的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将人的需要分为若干层次,基于最低层次的是生理的需要,它是人的一切需要的基础.只有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人才可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主要有四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最后的法律手段,刑法保护的就是人的这些基本需要的合理满足.从现今世界各国刑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刑法保护的无外乎六个方面,即公共安全、社会制度安全、公共道德、社会资源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保护这些基本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刑法产生与存在的基础.
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基本需要早有认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表明,保护人的基本需求是法的基本任务.
刑法缘于人的需要这一规律表明:刑法的内容必须涵盖人的基本需要的各个方面,必须保护人们采取合理的手段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在现有的刑法框架下,当人们采取合理手段无法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时,刑法的威慑力就会明显削弱,而如果人的生理需要无法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刑法的作用就会失效,适用于罪犯的刑罚措施必须保证能使罪犯的基本需要获得合理满足,这是罪犯遵守监规和改造自新的保障.
刑法的产生与存在必须遵循的第二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刑法规范的作用缘于人们对刑法规范的认知.刑法是由刑法规范组成的,刑法条文只是刑法规范的载体.在理论上,刑法规范包含有裁判(或审判)规范和行为规范.但是,无论是作为裁判规范还是作为行为规范,刑法规范要发挥其作为规范的规制作用,必须要让人们认知规范本身.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2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这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ngji/0689785.html
3心理学对刑法的影响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强调人脑中己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换句话说,人脑中己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式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人们是否确定某一目标或者是否以某种手段作为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大义灭亲”的案件中,人们缺乏的是关于目标的知识,即无论如何,杀人都是违法的:而一个缺乏关于买卖黄金管制知识的人,更可能实施贩卖黄金这一非法经营行为.相反,具有相关刑法知识的人则会更多地避免实施相关行为.可见,刑法规范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从而发挥其规制功能.同样,对于进行行为裁决的法宫而言,对刑法规范的认知更是其正确评估犯罪行为人行为性质的基础与关键.只有裁判者理解了刑法规范的真正含义,裁判者才能运用刑法规范进行裁判,才有了裁决的依据.
实际上,对于多数人来说,刑法规范并不简单地参与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它甚至会渗透到人的人格结构中,从而影响整个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923年在其《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伊底(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合一的人格结构论.其中超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级,是由良心、自我理想等构社会利益有六类:一是要求公共安全的社会利益,二是追求社会制度之安全的社会利益,三是追求公共道德的社会利益,四是追求社会资源保护的社会利益,五是追求社会进步的社会利益,六是追求个体生活的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对“普适真理”的强调助长了现代病、文化霸权、技术统治的加强、人的片面发展,因此受到了不少批判.后现代学者把工业文明的启蒙故事指斥为“大叙事”,把将真理置于优先地位的做法称为“真理的白色恐怖”,并极力倡导“异教主义政治学”,宣扬多元化,主张“种族主义”,将真理与权力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提出“真理政治学”,消解主体.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刑法领域,刑法文化的多样性也初露端倪.刑法
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与刑法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