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建筑师类论文例文,与建筑和小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师类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建筑和小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大学建筑系及建筑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建筑和小说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仅在于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多数不能离开建筑这个环境.

建筑师是喜欢小说的,有些人喜欢甚深以至于创作,很多建筑师本人也是小说家.中国的刘家鲲,上大学前就开始发表小说,直到这两年才“洗手不干”开始做起建筑来,而且出手就是大家风范.最近还读过一位知名的做建筑或者说做建筑画的大师,也写了一本书,像是回忆录,但是我个人认为更应该看作是建筑励志小说,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教师如何办成了一个大学的建筑系又如何走出国门东渡学习,如何靠一支进口绘图笔成就了一代国际水平的建筑规划大师,文笔顺畅,情节感人.老外也一样,最近李布斯金在国内出了一本书,用美国的分类是“非虚构类文学”,诉说他如何因为是一个音乐神童得到美以奖金而到了美国,又因为喜欢绘画但由于母亲认为艺术养活不了自己就学习了建筑.还诉说了他是如何设计了那些伟大建筑的,很详细和戏剧化的描写了内心的和人之间的那些斗争和挣扎过程,叙述中夹杂着对建筑和城市的看法.非常吸引人,如果不当作小说读是很可惜的.再有就是设计国家大剧院的安德鲁先生也在中国出了一本书,据说真是小说,那天同事拿来我只看见了书的样子,不厚,封面不很吸引人,很文气,我还没有来得及去读.

有些小说是描写建筑的,有些和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有些小说本身就是建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堪称是哥特教堂的小说.把小说中间的“一八三二年勘定本作者附告”,“第三卷,一、圣母院”、“第三卷,二、巴黎鸟瞰”、“第二卷,二、河滩广场”、“第六卷,二、老鼠洞”和“第五卷,二、这一个将要扼杀那一个”这几章单独提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关于巴黎和哥特建筑的论文.而且取消了它们,故事的情节也没有被改变.事实上,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版出版时,上述章节的一大半都是没有的,这是雨果后来添加上去的.他在第五章中呼唤道:“书籍将扼杀建筑!”他说:“印刷形式下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不可毁灭,具有了扩散性,从此不可捕捉,不可摧毁.它与空气混同为一等书印得又快,花钱又少,还能广泛流传!整个人类的思想都顺着这个斜坡滑下去,又何足为奇”可见,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前现代时期就出现过了,如果雨果看见现在数码技术的发展,我毫不怀疑地说,他一定不会再写小说而是去拍DV,在DV中他呼唤道;“数码将扼杀世界”.

还有一些小说似乎写出来就是给建筑师读的.比如艾柯在1980年创作的《玫瑰的名字》.

安伯托艾柯,意大利的哲学家、符号学家.他的学术生涯曾经和建筑教育联系非常紧密.1964年到1965年,在米兰大学建筑系讲授美学,1966年在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讲授视觉交流论,1970年成为米兰大学建筑系符号论课程讲师.这个身世就让广大建筑师倍感亲切.

在80年代,这部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可真算是快得神奇.

意大利文是1980年出版的,随后1981年翻译出版了英文,1986年这个小说被拍成美国大片,主角由老007肖恩康纳利主演,一个中世纪的詹姆斯邦德.影响力绝对不比前几年的《达芬奇密码》小.

1987年我国就根据英文翻译出版了中文版本,而且一下就是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相当地跟得上潮流.要知道那个时候文化交流和咨询传递可不能和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相比,现在因为时区问题,全球同时发布《哈7》的时候中国比英美还早几个小时呢.艾柯本人1987年10月19日亲自给其中一个版本的翻译者写了致信作为序言.

1988年我借到这本书来读,书后的借阅单简直可以看作是清华建筑系老师的花名册,几乎所有教设计和理论的老师都读过这本书.由于我当时比现在更加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一点也不知道艾柯是何方神圣,很纳闷为什么老师们都读,于是也起哄抢来读,而我读过后却实在没有什么受到启发的感觉.那时候也没有网络,如果是今天,肯定我们学生会先在网络上下载了电影,然后告诉老师这个片子如何好看,就像今天我的学生对我一样.在那之后的十几年中我一直怀着再次诵读的愿望,在很多的书店里和书摊上寻找这本书.印象中曾经在1996年的一个小书摊上看见了这本书,但已不是那个版本了,看样子很像是盗版印刷的,封面是一个几乎半裸的美艳女郎,花体的标题文字《玫瑰之名》,整个封面低俗的令人作呕,于是扔下离开了,可是哪里知道直到今天那居然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售卖的《玫瑰之名》.我一直后悔不应该“以貌取书”.

由于多次寻找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中国内地居然有三个翻译版本,第一版本,《玫瑰之名》林泰、仲安、曙光翻译,198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本,《玫瑰的名字》,闵炳君译,1988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第三版本:《玫瑰的名字》谢瑶玲译,200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我读的是闵炳君译版本.其实那个译本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删节本,中间因为穿插了过多译者的意图,把一些能够说明艾柯思想的章节删除了.当然我相信其用意是好的:“为免受篇幅冗长之嫌,我们冒昧对全书略加删节,在此,向作者表示歉意.”其实艾柯才不在乎你们的删节呢,也看不懂中文,而且在当时中国还没有参加世界的版权约定,那时的书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盗版”书,就是艾柯生气也没有办法,想打官司都找不到门路.那个时候不止书籍,连电影都删得让人们下使劲动脑筋就看不懂,我们60年代生人的基本都能够通顺地看懂现代主义小说和实验电影,基本是拜这些审查部门培养出来的.现在看来,那时是被动地接受了审查单位的无意中的预先教育,其思想恰恰与艾柯在其《开放的作品》中的理论是一致的.话说回来,那些翻译者的删节首先应该道歉的是对我们这些善良的读者,书中很多最能说明符号学的前因后果的那些情节都因为译者认为没有关系给无情地删除了.在我们这个东方的无神论国家,那些西方哲学的思想,还有我们本来就非常陌生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都变成了译文中的“等”,和脚注中的“因为与情结关系不大,故删去”以及“此节从略”.那时我一直没有感觉到从中得到启发,恐怕和这个不无关系吧,不知道我的那些老师们是不是比我能领会多些这部小说的深意.

但是即便如此,当我昨天看到了最新的版本后,我还是感觉我读的闵炳君译这个版本在几个版本中是最好的,是最能达到文学翻译的要求的,是最为通顺和在细节最忠实原著的,虽然有所删节但是没有破坏原著的大线索.而新的翻译版本在删节的地方就显得莫名其妙了,以至于把最后一段艾柯的点睛之笔也删掉了,颇有点利用咨询不平衡来欺负读者看不到原文的感觉了.

最近我又重新找到这本书来读,有趣的是,这还是当年我读过的那个版本,也是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借的,从书页中有人用铅笔划的批注来看,我甚至猜测那就是我20年前读的那本.

这是一个中世纪修道院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交叉了几个线索:

1追查凶手.每天都有人被害和启示录中号角吹响时的灾难的联系.

2 失传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以及对“笑”的问题讨论.

3 不可进入的神秘的藏书楼.对藏书楼建筑平面的探索.

4 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自始至终的对符号&

1 2

关于建筑师类论文例文,与建筑和小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

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学自考

经济学学士 英语

教育经济学试题

经济学论文发表在哪里

经济管理本科论文题目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经济学核心期刊目录

教育经济学 重点

国际经济法论文

建筑和小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