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城市之光,大连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城市建设方面有关论文摘要,关于城市之光,大连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城市建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空气,呼吸之间,都会感到生命存在的喜悦.每每在飞机上看到大连,就像地理书上说的――丘陵山区,感官上的丘陵山区,看到整个街区和楼房,都是在一座座丘陵的洼地之中,包括居民区,山很多,不高,都是绿色的,很有节奏和韵律.大连的街区都不大,楼房都往山上蔓延,城市的体积空间太小了,这是我想到的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二个感受,它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丘陵地带,而且面向大海.我留恋这个城市也许就是这两条,都是有关大连的自然.与之相关的,是这座城市三十年来给我的心灵上的舒适,不是那么特别的紧张,不是那么特别的快节奏:山不那么高耸,水不那么深远,街区里也没有笨滞、庞大高大的建筑.在这个城市里,走着走着,不经意之中就走到了边缘,走到了头,不太累,也比较容易把握、掌握.心理上没有无边无沿、无所着落的感觉,这是我的第三个感受.超越码头文化
王晓峰:如果从文化特质和文化特性上归纳,大连还是具有码头文化的特点.码头自古就是迎来送往的地方,是旅途中的驿站,是财物交汇之处.那么多的人,一代一代的,来来往往的,都愿意过来看看,做点什么,有可能还要留下来.这样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留下来,是来自天南海北的许多东西,物质上的,观念上的;又不能长久积累所有留下的东西,于是17000多年的历史,别说是特色文化,就是像样一点的文物、文化古迹,也没有多少.还没有永载史册的历史名人、文化大家,个别有的,业绩好像不是那么显赫,连大连人自己都记不清楚.码头文化上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制约很多东西,影响到很多方面,包括我们城市的格局建筑,包括居民精神文化上的一些特质.这个码头不是建市一百年才有的海港,而是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的老码头,甚至是17000年前当这个地区有人活动的迹象的时候,就可能开始了码头的一些特点.这种码头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比较“粗”,举个例子就是大连很多人夏天愿意光膀子走在大街上,这种“粗”,是粗粝,是大气、率真亦不乏粗浅、粗俗,可能是接近原生态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第二个特点,大连粗糙、简单、随意性很大,让人感到亲切,或者是大连精神或者大连文化特征中有让人亲近的东西,表现在常常敢为天下先,敢想敢干,接纳能力强、团结性、团体意识强.排异性小,历史上四方而来的人杂居相处,互为接纳,互为影响.视野开阔,接纳力强,融合速度快,能接纳别人.第三个特征,比较大气的创新精神,这些特征对大连来说可能是长处,也可能是致命局限.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谈谈我心目中的大连.这个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半岛的地形,而且它很小,如果你在城市中心往外走100km,你会发现它的言语方式――言语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包括它的种种特点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就是说这个半岛,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比如刚才所说的那些.这个不大的地方,如果说想让它承载更多的东西,恐怕是难以承担的.比如说我了解大连的水资源情况,淡水资源的匮乏对这个城市来讲很严重,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是这样.这种独特的气候、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所给予这里的特殊情况,我们为什么要做很多那种非常沉重的、笨重的、耗费自然资源的东西呢?其实我们生活需要的还有许多许多非大工业的一些东西,而这个恰恰是我们这个城市力所能及的.因此,我很希望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生活的节奏稍微慢一点,这可能和我们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是不一样的,节奏慢了之后,人们可以从事一些非工业产品的一种设计、创意、产业等.我是从审美形态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自己的城市.说句题外话,林徽因是我国在建筑上、在美学上一个大才女,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特别提到了大连,她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筑破坏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那种统一性和完整性,她的话未必准确,但也是思考的一个角度.美学家、画家丰子恺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说过,城市的环境、建筑给居住人提供了新的居住环境,便“给人一种新文化”.我自己就比较喜欢大连的老建筑,这些建筑我感觉审美穿透力、视觉冲击力现在看也不算过时,仍然让人非常震撼、非常舒服.我们有特殊的自然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我希望这个城市在审美上有一种秀美的气质和优雅的姿态,这可能和我们过去地方文化特质中一些优良的部分,和我们城市环境、地理等区位优势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强调和重视这种文化特征的话,我觉得有很多很多东西,包括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包括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包括我们的作家、艺术家都会对这个城市产生新的认识.就是说,从审美特质上说,大连应该是平静的,自然上的平静,心灵上的平静.这种平静,蕴涵着精致、小巧、平和、秀美,和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思索
张天一: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是担心,二是建议,三是思考.
担心什么呢?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员,我也客居大连近二十年了,从“外行”来看,我最担心的就是大连公共艺术品的现状,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非常重要的大型公共艺术品都在大连,都是“第一个”的,先说壁画,第一幅大型铜线镶嵌的壁画在大连富丽华大酒店;第一幅大型马赛克壁画在大连青少年宫、第二幅大型的壁画在大连海事学院;第一幅天然大理石壁画在大连棒棰岛宾馆等.这些壁画的现状都不是太好,比如青少年宫室外那幅,也是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已被毁坏,在建筑外墙壁画上又接出个建筑物,只能露出原画顶端的一角等作者许荣初教授是全国壁画艺术委员会的领导,见此状后,夫妇俩都落泪了.一楼的大型椴木浮雕“我们的太阳”是著名女艺术家王兰教授的作品,现在作品早已不见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作者不知道有何感想.这些作品在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教授们两、三年的心血结晶啊,从规划、设计、草图、论证,到实施、上墙、获奖,我们现在想看这些作品的原作只能在书里了,真正到大连是看不全了.再就是城市雕塑,城雕作为一个强制性艺术,你喜不喜欢都已经放在那里了,这和挂在室内的艺术作品不一样,应该更小心,我觉得我们很多劳民伤财的雕塑作品肯定是留给下一个世纪的债务了,还不一定得到认可.如何整顿呢?我以为宁缺勿滥,比如老虎滩的大型作品,就不能提供给观众多个视点观看,这是违背雕塑作为一个空间艺术品的起码特征的.作者是个著名的装饰设计家,但不一定就可以是城雕的大师.更有一位所谓清华美院的知名教授,不知道为何把自己给别的城市做的大型城雕原样在大连开发区又做了一个一样的,违背了艺术品起码的原创要求.还有的领导把在外国拿回来一个室内装饰品放大做成城雕等.这是我从美术学院教授的角度来讲的所谓“担心”.
第二个就是建议,就是城市导向系统和城市建筑设计系统能不能同步发展,刚才来会场迟到,路途看不到一个导向的标识,到这里询问了至少二十个人.之前大连地铁筹建的领导和我探讨有关地铁标志等问题,我觉得远不止是一个标志的设计问题,标志的征集在今天有了一些变相的广告效应而已,关键还不是“游击队”能胜任的.身为专家,我更看重的是地铁的识别系统,参考国外的地铁识别,应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到这里能行动自由,如果这样都做不到,房子再多,使用起来也不便利,会严重影响效率.中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设计的时候和业主都很少考虑怎样增加视觉识别系统来确保应用的效率,这是完全可以靠导视设计来同步实现的.我一直在建议一些美术、设计学院(系),考虑
城市建设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城市之光,大连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