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建筑师有关论文格式,关于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及现代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从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何镜堂与齐康建筑作品的浅析,探讨了两位大师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以及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揭示了地域建筑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关 键 词:当代,中国,地域建筑,何镜堂,齐康
Abstract:BasedontherelatedconceptsofregionalarchitectureandresearchbetweenworksofJingtangHeandKangQi,weinvestigatenotonlyaregionalismplexinarchitecturalthoughtofthetwomasters,butalso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irworks,revealingtheimportanceofregionalarchitectureunderthecurrentenvironmentinChina.
Keywords:contemporary,China,regionalarchitecture,JingtangHe,KangQi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069-02
1前言
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中.在某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消费模式已具有浓重的“后工业社会”特征.在落后或尚未被现代化所触动的地区,建筑具有原生或天然的地方性,而那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地方性早已或正被消解,地域主义呼声显得格外动听.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地方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城建开发中出现了很多与地域性相悖的现象,罗马花园、雅典广场风生水起,这些都是对地域性的曲解.
2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其后,弗兰姆普顿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致力于反对现代建筑场所感和意义的缺失,企图通过文脉的力量赋予建筑场所感和深层意义,打破对现代科技文明“普世主义”的迷信和依赖.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以及向全球化妥协的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以上对不同领域内地域主义内涵的简要辨析,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概念坐标系中清晰地定位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中,抗拒标准化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强调个性和地方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创作探索和努力始终未曾停止,并仍将持续下去.
3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在历史长河中,地域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界影响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建筑艺术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建筑形式是这精神的外在表现,所以中国的建筑形式应该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
3.1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
1927-1937年间,中国建筑史上形成了以“中国固有式”为特征的第一次传统复兴的设计高潮,“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中国建筑界的普遍呼声.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陆谦受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等.
3.2乡土建筑的自发追求
与20-30年代纯粹追求宫殿建筑形式的复古思潮不同的是,在50-7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民居、园林、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等相结合的复古潮流.由夏昌世设计的广州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因地制宜,顺应山势,结合地形,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拆除的建筑旧料,造价低廉,造型朴素,是结合当地条件进行建筑设计的早期实例之一.此外,建筑师们在没有受到明显的风格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技术和文化条件的建筑形式.
3.3新世纪对地域建筑的解读
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新乡土建筑等西方建筑理论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建筑师们对地域建筑的研究从之前的自发状态慢慢具有了自觉意识.然而,受后现代乡土主义与符号学理图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断杂交各地乡土建筑的外在符号或片段,其追求地方特色的努力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中地域特色的丧失,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地域建筑特色的表达超越了基于符号学和文脉主义的形式模仿、片段移植,开始尝试向建筑本体的回归.
4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齐康,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后留校任教,历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等职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何镜堂,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4.1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
齐康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传承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新,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转化是结合,创新是独创.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的、智慧的,地域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
何镜堂则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提出了建筑创作要有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包涵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而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和发展.“三性”中“地域性”首当其冲,可见其重要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
4.2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何镜堂的“两观三性”概括地阐述了建筑的精神内涵,并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以其自己的一句对2010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来评价何其本人,就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何镜堂做了大量校园规划及设计,岭南派风格在这些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的设计不但从遮阳棚架等技术手段巧妙地解决了隔热和通风问题,而且整个设计融合了校内的整体环境,与校园的整体文化和谐一致(图1).浙江大学新校区的校园中心,则形成蜿蜒的“曲水流觞”生态带,传达出婉约的江南意蕴,体现了现代化、园林化与生态化的和谐融合,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空间.(图2)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ngji/0766306.html
南越王博物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是何镜堂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博物馆造型简练雄浑,既与历史文化的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尤其在选材方面的地方特征的推敲,使地区的差异性作为主题风格表现构成的一部分(图3).2010世博会中国馆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并运用现代构成手法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立体造型体系.何镜堂在发扬建筑的民族性时,并没有陷入文化的“闭关自守”中.他要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还包括具有广阔文化包容性的中国,一个开放豁达的中国.(图4)
齐康
建筑师有关论文范文集
建筑师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