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仿古建筑方面论文例文,与国林仿古建筑的时间与空间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仿古建筑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国林仿古建筑的时间与空间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仿古建筑及园林建筑及古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仿古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随着时问不断流逝,精典的仿古建筑不仅赋予人们更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空问,变幻莫测的建筑空问布置更把人们带人了“太虚幻境”的历史年代,或享受体会、或瞻拜寄意,仿佛时间在倒流,世界在轮回.把握了仿古建筑的时空观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关 键 词:园林仿古建筑;时间;空间;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TU986.4+6
文献标泌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54-02
1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华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厚厚沉淀,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园冶》说:“古式何裁,时宜得致”.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园林传统是时代所需,是当今有历史背景的城市规划发展重点,有如上海豫园商业区和上海青浦大观园、杭州市运河西历史街区、苏州市观前商业区等都是园林仿古建筑群的成功典范,它们是城市旅游、休闲、餐饮和购物天堂.时间在奔跑,优秀的园林仿古建筑历史留给我们不仅是敬仰、观瞻和朝拜的空间,而且是旅游休闲和科研考察的空间,更是创造财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无限空间.时间酝酿着空间,空间融化了时间,这就是时间与空间亘古不变的情缘.
2 时间与空间的分析
所谓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而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延展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范围,以及同他物的位置关系.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空间并非客观实体,其观念来自于知觉体验,而体验又伴随着时间而流动.两者相互渗透,奇妙无比.
走进上海大观园(始建于1984年),沿着西北方草木葱郁的花径前行,穿过熙熙攘攘的“商业街”,迎面是一座高约8m,三门单檐的木牌楼.柱脚是雕刻着莲花的须弥座,上面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特色的斗拱――飞檐长、翘角高,神采飞扬,气度不凡.牌楼上方正中额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太虚”意味天空;“幻境”是指梦幻之仙境.使你尚未入得园中,临门便有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悟出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味道来,让人在充满梦幻、充满诱惑的时空里穿梭和享受.大观园的整体建筑艺术风格为明末清初的江南式样,建筑形式简洁而不尚繁琐.整体比例恰当而富有韵律感.全园在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大格局中,形式各异、韵味独特的“园中园”实现皇家宫苑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和谐统一.以大观园仿古建筑为代表所反映的历史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和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随着年代的久远,它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将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遗产(如图1、2).
仿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空间序列伴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意境,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任由晴天或是雨天,仿古建筑都要结合周边环境来呈现出美妙的意境.仿古建筑空间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到传达深远幽眇、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人睹物会意,触景生情,从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受无限丰富的意趣.“曲径通幽”、“随曲合方”、“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都是建筑空间的经典之作.“纳干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
3 园林仿古建筑的时间
3.1园林仿古建筑的历史和起源
一直以来,仿古的年代和仿古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模糊色彩.实际“古”无明确定义,明末清初、清末民初都是历史,都可以称为“古”.其实仿古建筑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重要参考的,多数仿古建筑都是中国唐宋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仿古建筑真正兴起的源头是辛亥革命之后,它的兴起由三方面的给力推动: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运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本国建筑的研究整理;当时官方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支持.仿古建筑有区别于文物建筑.可以说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文物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文物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来讲是属于文物建筑修复的范畴.
3.2园林仿古建筑的发展和未来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在倡导“国粹”的呼声中建造了较多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仿古建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存在并将得到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各类风格的建筑一样,使现代建筑形式和风格千姿百态,所以可以这样说:仿古建筑同样具有时代特征.
发扬优良传统、继承和创新优良传统是当今中国的思想观,仿古建筑能够可持续发展有主要三方面原因:第一,当地政府为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搞好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以带动地方经济,在城市规划时特意构建的,例如岳阳楼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仿古建筑群(如图3);第二,对古建筑的衬托和补充,原有的古建筑都是帝皇达官显宦等封闭或者说是私有的,而现在在开放的国度里,为了适应商业和游人的需要而建的,例如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5.57hm2,其中开放面积约4.8hm2.4.8hm2开放面积中,仅2.5hm2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第三,对历史建筑进行重建,但保留其历史建筑风格,如正在筹建中的天津少林寺分院、蓟县盘山北少林寺的重建工程,北少林寺将以木构建筑为主,保留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内部则使用大量的节能设计与科技规划技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东西海拔几近万米之差,地域文化有别,建筑风格和形式有所不同.在仿古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上,不要单纯从形式上去模仿,而要保留发扬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根据我国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习惯和科学的造园艺术手法,结合时展的要求和园林服务对象的变化,在园林建筑结构、形式和手法上不断进行改造创新,使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兼具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和时代精神.例如,黄帝陵的修缮和扩建,它可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振奋华夏民族精神,激励子孙后代,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祭祖寻根者提供行为场所.此不失为一种仿古建筑的楷模.未来仿古建筑更多地从新材料、新技术和高科技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造.并且仿古建筑的未来能够从古建筑中吸取精华,掌握“传统艺术”精神,得其神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4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次序
《老子》曾说:“凿户犏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现代建筑理论也说“建筑的主体是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这里揭示了建筑空间的自然属性,这方面仿古建筑形式突出了阴阳变化、时空交叉的传统空间特征.仿古建适应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民族审美心理,它以建筑的民族性及传承性,未体现仿古建筑形式的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来讲,建筑空间包括了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和建筑的发展空间.这几个空间只有相互协调得当,仿古建筑才得以持续发展和创新.
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次序决定了园林的布局方式,建筑坐北朝南是建筑次序的体现,“先呼取景,妙在朝南”在园林中无论地形如何偏缺,建筑与庭院如何“随曲合方”,布局如何灵活,主要建筑无不在坐北朝南.厅堂建筑的体量较大,空间环境地亦要开阔,组合在庭院中的,则“筑垣需广,空地多存”,植物茂密则空间郁存,“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即可.在景区中一般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筑平台,特别是厅堂在池南,向水背阴,筑平台,即可作为建筑空间向室外的延伸,开拓活动之地,以衬托出建筑的主要地位.
这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jingji/0766727.html
5 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观
中国园林仿古建筑同古典园林建筑一样,可通过多种手法来达&
关于仿古建筑方面论文例文,与国林仿古建筑的时间与空间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