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类论文范文检索,与对中国的专利产业化的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知识产权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对中国的专利产业化的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知识产权及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知识产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创造的知识产权数量、质量与知识产权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但我国的专利产业化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将分析我国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并就如何促进我国专利产业化的进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 键 词专利产业化瓶颈对策
一、概念界定
专利是知识产权化的高科技创新成果和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成果才能够获得专利权.专利的数量与质量是评价和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重要参照指标.专利成果要能够直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经过实施、转化、产业化的动态实现进程.专利产业化是我国科技界与政府部门使用较普遍的管理术语.在美国,专利产业化被称为“专利商用化”或“专利商业化”,在日本叫“特许事业化”.①从构词方式与使用的目的上来分析,专利产业化实际上也可称之为“专利成果(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或“专利成果向经济产业的规模转化与应用”.②专利产业化强调
的重点是专利如何获得产业化的应用,以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或创造全新的经济行业,创造新的增长极和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或国民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ngji/0820846.html
二、我国专利产业化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并与世界接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速度迅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
但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却很低,仅有20%左右,专利产业化率约5%左右.而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在80%左右.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的专利实施及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国外发达国家为60%.同时,与我国的专利产业化现状相比,发达国家主要有以下优势:
1.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专利产业化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愿行为,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专利战略的有机结合.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7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2.专利产业化一般采取的步骤是: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初步研发项目产品――寻找融资――推出市场――完成成果的产业化.
3.专利技术成果质量较高.外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比较大,申请的专利的质量也相应的比较高,这与我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专利实施与企业经营效益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已经不再把重心放在追求专利转化率上,而是企业经常围绕一项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类论文范文检索
化率阶段.
三、制约我国专利产业化的问题与瓶颈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专利产业化的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存在这种差距的原因却是复杂的,我国专利产业化水平无法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究竟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下面笔者就将分析指出制约我国专利产业化的问题与瓶颈.
(一)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与专利产业化的主体.企业本身的R&D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经费的绝大部分来源于企业(70%).在我国,企业虽己成为R&D经费的最主要的来源(42.6%),但优势并不明显.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是研究与开发主体.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本落脚点,从来都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一般占全国的70%~80%,我国与之相差甚远.
(二)R&D投入不足与结构失调
1.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R&D/GDP)过低.知识产权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是分析与评价一国技术创新规模、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的主要指标.但是,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长期以来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维持在0.65%~0.83%的低水平.
2.R&D经费执行结构不合理.在各经济发达国家中,企业均是最主要的R&D经费执行部门,表明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是知识产权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从我国的情况看,基本上是一种企业与研究机构并重的格局,这两大部门经费占了我国知识产权研究与开发总经费的绝大部分,高校比重仅为10.4%.而且,企业的比重并没有占到主体地位,如1996年企业的比重为44.8%,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70%.我国只是在2000年的这一比重才达到60.3%.
从R&D经费在各个研究类型的分布看,在我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2%、22.6%和72.1%③.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发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重太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一般达到15%~25%左右,而且我国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投入也不足.主要原因是实验开发方面所占的比重过大,达到70%以上,从而导致这方面投入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停留于实验室阶段,未能及时进行产业化.
(三)我国专利质量不高,限制了专利的实施.专利的申请授权仅有数量而不能保证质量,专利产业化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我国的专利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数量较少,原创性发明专利数量更少;使专利技术的严谨性和成熟度较低.这些都影响和限制专利的实施和产业化.
(四)企业缺乏专利意识的情况相当普遍.部分企业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对能适应市场的专利技术一旦产业化后可产生巨大的效益认识不足或缺乏必要的转化手段和机制.
(五)管理体制问题.专利产业化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例如,作为政府R&D经费的投入者,其利益所在是完成规划和职责,其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做出能使其职位升迁的政绩;作为研究机构,其利益是通过立项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同时设立专门部门进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最后以成果的鉴定与评奖为目标;作为高校,其利益是通过自行申报或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工作,从而获取研究经费.显然,无论是对政府、还是研究机构或高校来说,都不存在使他们进行专利产业化的利益驱动.
(六)专利实施渠道不畅,技术市场不健全.专利信息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体制.专利权人自己寻找生产厂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社会上的一些中介机构的不规范经营,使部分急于找接产者的专利权人上当受骗,阻碍了专利技术的市场化.
(七)市场投融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问题.如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第八代范氏快夹台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发明家范朝来虽手持国外订单,急需扩大规模生产,产业化道路却走得磕磕绊绊.1998年8月以来,范朝来屡屡银行质押贷款求助无门,仍未听从把专利卖给外商安度晚年的劝告,却以20%~72%不等的高利年息先后向私人借
知识产权类论文范文检索,与对中国的专利产业化的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