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各家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传统建筑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各家之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统建筑及中国建筑及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统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是篇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研究的综述,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为近代理论研究发凡时期,现代批判时期,当代多元时期,并从伊东忠太的研究谈起,梳理了林徽因、梁思成、李允稣、李约瑟,缪朴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这个命题上的论著,以求更加清楚深刻地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关 键 词:传统建筑;特征;综述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63-04
1.前言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研究,是中国建筑史学立足的基本点之一,从近代营造学社的先驱开始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以梁思成、李允稣、缪朴为代表
传统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18世纪“中国热”时期,英国人钱伯斯就出版了《中国人的房屋、家具、服装、机器与器皿之设计》,向西方介绍中国建筑.之后德国人鲍希曼、瑞典人喜仁龙又相继出版著作,对中国建筑进一步介绍,眼光大多局限于园林、陵墓、石窟等,只以介绍为主,系统性较差,且这个时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带有歧视,比如弗莱彻尔“著名”的“建筑之树”,只将中国建筑视为枝叶,所以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这个命题,欧洲学者没有过多涉入.
2.近凡时期
相对于欧洲学者,由于文化的相近性,日本学者比较早的切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这一命题的研究,如伊东忠太1930年应朱启钤先生之邀,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席上做了题为《支那建筑之研究》的演讲,其认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有七:“支那建筑,在东洋四大建筑系中,最多特色等最显著者,约可七端,第一:支那建筑,宫室为本位也等第二,支那建筑之布置,不论其种类如何,皆左右均齐;直角形之房子与廊门相连络而构成之等第三,支那建筑之外形,最见有兴味之特色.就中屋顶之形为最:其轮廓之曲线或凹或凸,其特异之装饰,世无其比等第四,支那建筑之装折,干变万化,往往出人意表,即如窗,其轮廓有曲尽奇妙,至于窗格,尤不可以臆测等第五,支那建筑之材料构造,因地方,因建筑之种类不同a在今日混用砖木为普通.故木造特有之性质与砖造特有之性质,混而有之,其所珍于世者,在此,而影响于日本者,但其木造方面也.第六,支那建筑之生命,一在色彩,未为言之太过.第七,花纹样之为支那固有者,皆出于一种信仰之动机,非仅在纹饰表面.后世外国花样输入,渐成复杂,然文字花样与人物花样之用法,世界罕有其奇也.”
而在其1931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伊东忠太对上述七个特点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归纳:
2.1宫室本位;这与其在1930年演讲时的所述基本相当,但是伊东忠太对其又做了补充,指出中国之佛寺道观从宫室之中演变来,是对宫室的模仿.
2.2平面;在这一部分,伊东忠太做了一个《中国建筑配置形式比较图》,并以此图为据,写到:“宫殿、佛寺、道观、文庙、武庙、陵墓、官衙、住宅等,大都是以同样的方式配置之.即中间置最显要之大屋,其前为庭,庭之两旁取左右均齐之状,而以廊连接之,日本藤原时代之寝殿造,系仿唐朝制度者,故保存严正左右均齐之武,然其后已渐次变化矣.中国不独严守古法,且往往为求左右匀齐,故作无关紧要之建筑物.”(图1)
2.3外观,伊东忠太特地提到了举折,认为是中国人“趣味使然”
2.4装修,相对于1930年的演讲,这部分伊东忠太描述更为细致,他指出
中国建筑的装修变化多端,而且除了窗的描述以外,他还加入了对中国建筑各种檐口形式及山面悬鱼样式的详细描述,并做了图示.(图2)
2.5装饰花样,伊东忠太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花样及其应用情景进行了分类.
2.6色彩,他认为中国建筑喜好用色彩是因为中国建造工艺比较粗劣,需要用色彩去掩盖,而日本建筑不常用色彩是因为日本木造技术比较好.对于这点,林徽因先生在其文章中对其进行了反驳.
2.7材料与构造,伊东忠太在本节提到了中国建筑“以材为祖”的传统及各材料试用的建筑类型.
伊东忠太先于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问题,尤其是1931年发布的专著《中国建筑史》中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论述,所使用资料详实,虽仍有偏颇,但在当时看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刺激了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研究.
1932年3月,林徽因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文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这既是第一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理论性文章,也是“首次由中国专业学者发表的论述中国建筑的理论性文章”.
首先,林徽因先生将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引入中国传统建筑.
其次,林徽因在将三原则引入中国传统建筑时,已经初步具备了一种“建构诗学”的思想,她说:“建筑艺术是个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老实的制作等期间辛苦艰难的进展一部分是工程科学的进展,一部分是美术活动思想的活动和增值,这两个方面是在建筑进步的一个总题之下,同时并进的.”在这里林徽因先生有两点与现代建构学的原则契合,其一是材料的真实性,其二是工科与文科的融合.
然后,林徽因先生将艺术发展史的基本原理引入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研究,参照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的“循环理论”,认为中国建筑也有其“创造,实验,成熟,抄袭,堕落,诸期.”且在唐代达到巅峰,宋之后逐渐没落,而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分为“劲豪时期”(唐)、“醇和时期”(宋)和“羁直时期”(明清).而后林徽因先生提出了中国建筑的三段式:“台基、柱梁,屋顶”,个人考证,这应该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建筑的三段式理论引入中国传统建筑,梁思成先生也依据相同的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了“四段说”:台基、柱廊、斗拱、屋面,在建国之后又重新提出了三段说“台基、屋身、屋顶”.
林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架构制”,以区别于西方古典建筑的砖石拱券.且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其他特色:屋顶,斗拱,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局.
其中在色彩方面,林徽因先生写到中国建筑实用色彩与等级有关,侧面反驳了伊东忠太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施用色彩是掩饰粗劣木造技术的论断.
而在平面布置方面,林徽因先生指出在园林和一些别墅中,平面布局也是很自由的,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并非伊东忠太描述的完全单调,而是“混合变化的.”
最后,林先生指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缺点:即用料太费;几何可变体系;地基浅.
在1934年梁思成先生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中,林徽因先生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进行改写,作为该书的序,这篇序的内容较改写之前变化不大,但是结构更显清晰.
与伊东忠太、林徽因先生不同,梁思成先生在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研究上并不局限于近代,而一直贯穿到建国以后,但是梁思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总结,始终没有摆脱形态特征研究的范畴,而且由于其“鲍扎”教育背景,没有摆脱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古典主义思维,故将此三人归为近凡时期.
在1937年的万国博览会梁思成先生为中国建筑展览的序言中写到中国建筑结构的特征:“斗拱随其时代而异其形制,古者大而简,迟者小而密,是鉴别建筑物年代最明显的标示,为中国系建筑独有的特征.”
而后在其1945年定稿的《中国建筑史中》中,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四段式,前文已有述.
梁先生比较系统的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是在建国以后,其在1954年《建筑学报》创刊号上发表了《
传统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各家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