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方面论文查重软件,关于族群的社会记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
本文关于记忆及族群及历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记忆方面论文范本,与族群的社会记忆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记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记忆”和“仪式在场”,即用一个事件把记忆的两个功能完整的体现了出来――历史记忆的组成性功能和展演性功能.我们在讨论记忆时会习惯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性、理论性的东西,而事实上在某个具体的民族之中则是真真切切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仪式体现出来的,在展现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实践的特征,是一个“在场”.某个具体的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文化能够传承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实际上就在于某一人群、族群通过仪式、活动等重大事件把这些记忆“在场化”.这里的“在场”不仅是参与者的在场,更有意义的是一种族源性、祖源性传统通过仪式的作用,把某个族群历史文化的记忆凝固、保护、保存和传承.其中又出现了很多在场性的记忆分类或分野,譬如说有地方精英的问题.这里提到地方精英,我们又可以回证一下刚才小葛和小朱讲的.从最粗范的分类来说,地方精英至少有两类:一类是知识分子,这是传统上所讲的“士”,他和官方力量结合很密切,所以他们的记忆带有“官方色彩”和“帝国烙印”;另一类精英在民间,这类人未必受过很好的学院教育,他们甚至不会写字,但实际上他们在地方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地方精英对地方的知识系统起着引导和传承作用.譬如在仪式中间,寨老或者是族老,他们可能是文盲,但是在当地的记忆中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精英,而全是由学院派的精英们通过文字来指导的话,地方文化的生存或者传承是很难想象的.刚才小罗提到的在仪式中间、在实践记忆中间有着不同的分层,他们都会对整个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起到纽带作用.樊:我的主要观点是:局外人(outsider)与局内人(insider)对同一“记忆”会有不同的“回应”,记忆有情
记忆方面论文范本
彭:小樊提出的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主位和客位的另外一种阐释.我们通常把族群记忆当成是一群人的记忆,就是小樊所说的局内人,由于局内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心里上的依赖情感,通过这种记忆达到族群内部的价值认同,起到历史传承纽带的作用;所以对同一个历史记忆,局内人所产生的效果、意义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局外人而没有局内人那样的情感关系,也不会因此通过这样的记忆对自己的认同、价值产生什么作用,充其量对他来说是一个记录.对于个人来说,它可以作为个人经验性的、经历性的知识体现出来.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视角.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或许比较多的关注内部对象的同质性,观察者、局外人对同一事件也会产生许多“新质”.
艾:我是蒙古族,举一个与本民族有关的例子: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为历史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的蒙古族已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藏化,仅有极小部分蒙古人使用含有大量藏语词汇的蒙古语.河南蒙古族先民主要为13世纪元朝军队的土默特达尔吾部,明朝的土默特火落赤部,还有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及土尔扈特部.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制约及宗教等其他因素,这里的蒙古族文化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但仍然保留着民族认同的心理,他们定期举办“那达慕”大会,家里供奉成吉思汗像.每一种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社会记忆,并以此成为该群体得以凝聚和延续的资源.这些记忆使得他们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依然存在.
樊:我提一个问题:既然他们已经藏化了这么多年,从饮食、服饰到生活习惯甚至语言文字都已经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记忆载体将他们对自己祖先的记忆顽强的保留到现在,而且强大到能够依靠这种记忆,在现代社会中还原他们作为蒙古人的身份,甚至重构族群同样的问题是关于犹太人的,他们没有土地,没有领袖,居无定所,受排挤、歧视甚至屠杀,到底是什么样的记忆锁链如此强大能够凝固住这个漂泊的民族
张: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一些历史上曾叱咤风云的如匈奴、鲜卑、拓跋等民族、族群后来销声匿迹了,但这难道是因为其后人都不再怀有对本民族、本族群的情感了么虽然“民族(nationality)”和“族群(ethnic group)”都是近代西方社会提出的新词汇,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发明这些词汇以前,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样的一些群体,即所谓的匈奴、鲜卑、拓跋等等.还有犹太人的例子:为什么犹太人在亡国约二千年后,还执着的想要重归故土.他们作为一个民族或族群又是如何“不忘”自己的民族、族群本色的这两个例子是如此的泾渭分明,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推敲和思考呢
谭: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讨论此问题:犹太人的民族记忆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家园,一个物质的家园,比如领土、国家;另一个是精神的家园,比如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对应许之地的归属感,对圣地的神往.每一个流落异乡的犹太人,都会携带《圣经》或者《塔木德》作为他们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加之对犹太历史的记忆以及特殊的饮食、服饰、习俗、宗教仪式等,这些构成他们重要的集体记忆.与之相应的另一个民族――吉普赛人,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的领地和国家,但却有着本民族所追求和神往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也许是对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许是对漂泊生活的渴望.总之,在他们的历史记忆和内心世界里,一定有股强大的力量在引导着这个民族,使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在千百年的漂泊中没有被同化.
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圣殿被毁后,梅察达堡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最后一处抵抗据点,坚守连年后于73年失陷.堡内军民大部分战死(约900人),仅有妇孺7人匿于水道中幸免,这个故事仅见于约瑟夫斯的《犹太战争》.而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犹太历史都没有提及这件事.直到1927年,犹太裔移民伊扎克拉姆丹用希伯来语出版了英雄史诗《梅察达》以后,它才变成了犹太人抵抗运动和对伟大复兴普遍热忱的重要象征,甚至转变为对英勇无畏的抵抗战士的尊敬,受到国家的支持.在莫里斯哈布瓦赫眼中,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的记忆是对过去历史的重建,当前的情势会影响人们对过去历史的感知,记忆是选择性、策略性的,扭曲的甚至是错误的.对近几代的犹太人来说,梅察达具有其深远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机体记忆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人们情势性的需要,满足人们当时的功利和心理.
记忆需要社会支持.按荣格的理论,社会存在“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也称之为群体意识,它被假定独立存在于集团的任何个别成员之中.当一个凝聚的群体其大小达到临界规模和组织时,它就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创造物而存在.一旦犹太民族共同体中的大部分人们决定采取坚定不移的立场奋起反抗时,梅察达也就成了再合适不过的民族象征.当它成为集体意识时,个人是不需要作理性思考和真伪鉴别的.这时个人是盲从和缺乏理性的.用另一个心理学术语来说,这是“集体催眠”,在这种状况之下,人们失去自我的个体,湮没在集体的洪流之中.
彭:艾丽曼阐述的价值在于记忆理论和族群认同的关系.记忆或是忘却都是和认同联系在一起的.族群认同并非空泛,它通过人们记忆的选择达到族群内部的认同.第二个价值在于,她提供个案的特殊性.这个案例是其周边被其他民族,比如藏族所包围;蒙古族属于“少数民族”,又被其他的少数民族所包围而变成了“少数”民族,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如何保持记忆.这样的例子有助于我们了解在特殊情境中的记忆情形.
小张提出的问题也很值得我们思考.集体记忆通常有一个主体来完成,但历史上有些民族在今天已经没有了一个政治身份和政治主体,可原来有政治身份的这些人还生活着的,那么这些民族原来的文化还有没有在其他替代性的民族中延续的可能他们有没有作为一个新的主体重新出现我们不能确认以后是否会出现一种新的以鲜卑为主的族群形式,但是也许和以前丢失的族群文化会有联系.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民族都是根据官方的标准,就是国家把56个民族作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和实践,但事实上记忆并不会完全按照官方的分类进行,虽然它会是记忆的一种,比如“政治性记忆,但却不是完全服从那种分类的.记忆的种类、分类会比官方的分类大得多.我们无法知道已经在历史中消逝的文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续,但是现在的“泛原住运动”无疑是在“民族国家”为主体之外的一种表述形态,这种表述形态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之下大量出现.这种状况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小谭的问题很有意思.有的民族可能并非带有明确的政治化身份(民族国家所赋予),像一些迁徙民族,如犹太民族和吉普赛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甚至国家,但他们在记忆中间的“家园”.最近我在几篇文章都在强调家园.“家园”当然有多种形态,一个是有固定空间,有一个居所构成的依存单位,这只是家园的一种.“家园”会有很多的纽带,包括与生态的关系等.但一些迁徙民族比如吉普赛人并没有固定的居所,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族群单位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除了追求漂泊的生活方式外,也会有一种东西成为记忆中的永恒,这里就出现了“精神家园”和“promise land”的问题.甚至包括《圣经》旧约中的“伊甸园”、诺亚方舟等;包括某一群人建构家园,寻找具体家园和精神家园这两个共存体.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信念,这种信念通过宗教情结联系在一起,使某群人拥有了自己特殊的记忆系统,这种记忆系统又构成了他们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所以,“家园”的概念很重要,不管是具体家园还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所追求的精神家园,都可以成为把某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凝结在一起的纽带,它同样属于族群认同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延伸到“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问题.集体记忆要有一个基础和背景,即构成一定集体记忆的特定人群.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是如何支持或是帮助依附、建筑某一群人建立集体记忆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很有意义.因为享有某个文化的是一群人,这群人在集体中间会形成自己固定的集体记忆.以前很多学者做过“文化人格”的研究,这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来看中国人:实际上“中国人”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它的范围太宽泛;但是我们会看到凡是享受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的人特别是汉族,尤其在对比异族时会有一个集体的东西,一个整体性的文化.所以我们相信文化人格一定是存在的,不过现在不是很多人做,但是它的依据一定与某一个集体记忆、集体意识、集体无意识有关系,这个问题虽然很复杂,要去证实它也很难具象化,但是它存在――就像集体无意识.
张:我接着前面小罗有关传统仪式传承的论点和彭老师的点评简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又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韩国近期在历史文化领域对中国频频发起挑战,如自称为“金属活字印刷”起源国,甚至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种积极的制造历史的姿态又证明了什么呢根据记忆理论,记忆与认同是结合在一起的,任何一类文本都是某一群人对“自我”的记忆,包括对文本选择意义的注入.某种记忆不论真假,也不论历史上是否发生过,都不重要.记忆成为一种事实,并且通过资源配置转化为生活方式;并强化族群的内部凝聚力,建立区隔,是建立边界的一种方式.
彭:小张的这个话题我本来打算单独讲,就是有关“遗产与记忆”的问题.刚才你引的端午节的例子有点刺痛中国人,由于遗产记忆的选择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政策、地方政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为了达到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目标,在现在的大背景下会大量出现编造历史、制造历史、窜改历史、伪造历史、重新组合历史的现象.当我们面对遗产、遗产运动,面对从联合国、民族国家、政府行政等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和法规,某一类历史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整合、编排甚至“制造”.遗产运动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民间文化、民间遗产的复兴,提高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但也会出现政治化、人为化的因素,一定会使生活在文化表述、文化建构上出现新的元素,比如像少数民族的“上刀山过火海”现在都已经搬到公众场合来表演了,大家都可以去参与;“仪式在场”和“实践记忆&
记忆方面论文查重软件,关于族群的社会记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记忆心理学论文
0)认为,体育活动中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知觉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
小学英语单词记忆论文
比的通知间的比较,可以从字形,字意进行比较,学单词的同时,也可以教一些日常用语,学口语的同时,也可进行单词意思的反复记忆,对教学进行反馈.这样,通过多次这样的往返练习,学生自信心增。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东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智力心理学","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三门课程主讲教师;,1998年8月至今,在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
社会论文
亚洲社会药学,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亚洲社会药学》编辑部论文版权转让协议,论文题目,论文编号,以上论文的版权所有人(以下简称论文作者)自愿将该论文的版权转让给《亚洲社会药学》编辑。
社会论文
亚洲社会药学,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亚洲社会药学》编辑部论文版权转让协议,论文题目,论文编号,以上论文的版权所有人(以下简称论文作者)自愿将该论文的版权转让给《亚洲社会药学》编辑。
社会小论文
以职场礼仪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新高中「管理学」功课之小论文一篇,~企业管治与企业社会责任及道德之关系,并以一两件中国企业发生之事件为例(例如毒奶粉事件等),~「企业管治」的概。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课
城乡社会工作实务01721,城乡社会工作实务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指导范围(定稿),全国msw考试专业课考试包括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两门.考试指导范围如下,壹考试科。
社会工作硕士msw
城乡社会工作实务01721,城乡社会工作实务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指导范围(定稿),全国msw考试专业课考试包括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两门.考试指导范围如下,壹考试科。
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四川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四川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全日制),研究方向,1.社区社会工作2.心理援助与医疗康复3..社区扶贫与社会救助,4.社会行政5.灾害社。
社会工作硕士点
个案社会工作00282,个案社会工作2016年甘肃省社会工作培训班,培,训,手,册,中国社工协会社会工作师委员会,甘肃省民政厅,二○一三年六月三日,目730806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