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手机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手机及大学生及动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手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手机阅读是用户以手机为载体接收、下载或在线浏览新闻资讯、出版作品的阅读方式.基于此,本文以武汉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与满足情况.
从2006—2011年,我国每年手机出版产业收入一直在数字出版产值中占据最大比重,据2013年最新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手机出版产值已达到486.5亿元.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到了2.91亿人,其中18—25周岁人群所占比例高达41%.大学生正属于这一年龄区间,因此该群体的手机阅读行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根据相关学者对手机阅读的定义,结合本文研究目的,笔者认为手机阅读是用户以手机为载体接收、下载或在线浏览新闻资讯、出版作品的阅读方式.基于此,本文以武汉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与满足情况.
一、研究设计
在初步研究阶段,笔者与1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武汉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线上访谈.访谈内容是让被访者回顾自己使用手机阅读的具体动机与满足程度.通过对访谈过程的如实记录与整理,共获得大学生手机阅读的34个动机.在此基础上,把语义相似但表述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纳合并,进而将34个动机整合为25个.然后,将这25个动机以问卷形式进行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份.通过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将共同度低于0.6的因子(如:树立威信、寻求刺激、提升自我形象等)删除.
由此,笔者归纳出20个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因子,分别是:及时关注新闻(M1)、获取更多资讯(M2)、获取周边信息(M3)、获取实际帮助(M4)、充分利用时间(M5)、了解好友动态(M6)、结交好友(M7)、便于转发分享(M8)、休闲放松(M9)、忘记烦恼(M10)、打发无聊(M11)、跟风(M12)、尝新(M13)、便于评论表达(M14)、方便选择性阅读(M15)、成本低(M16)、方便携带(M17)、方便储存(M18)、容易获取(M19)、隐私保障(M20).
在访谈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展开正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选择武汉大学的四个学部进行,并依照人口比例配比问卷2:1:1:1.发放的具体地点集中在图书馆、教室以及学生宿舍.发放时间从2013年4月中旬持续至4月底,刻意避开周末、五一假日等外校人员居多的时段.
二、数据分析
经统计,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排除填写不完整与不使用手机阅读的问卷15份后,共有283份问卷进入数据分析,有效回收率占94.33%.此外,此份共含43道题项问卷的Cronbacha值高达0.939,其中包含20道题项的动机因子表的Cronbacha值达到了0.892,充分说明该问卷信度很好.
这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00021.html
在样本的性别分布上,男生126人,占44.5%;女生157人,占55.5%.在样本的年级分布上,本科大一有58人,占20.5%;本科大二有66人,占23.3%;本科大三有76人,占26.8%;本科大四有46人,占16.3%;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有37人,占13.1%.低年级本科生(大一、大二)、高年级本科生(大三、大四)与研究生分布的比例约为3:3:1.在样本的专业分布上,来自人文社科的学生有122人,来自理工科的学生有161人,两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3.1%和56.9%.
1.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
在数据收集前,笔者ह
![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的函授毕业论文范文](/image.asp?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w%3D268/sign=ba3efad8b7fd5266a72b3b1293199799/eac4b74543a98226f409dd148b82b9014a90eb3d.jpg
)
大学生手机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文采用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eletttestofsphericity)的方法对动机因子(M1~M20)进行检验,判断各因子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即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
表1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852,接近于1,另外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卡方值为2742.817,达到显著,表明问卷设计的20个动机因子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接着,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并采用Varimax法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炼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且这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162%,说明这些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情况.表2反映的是使用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由于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两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释主要的动机因子.为提高因子解释力,笔者删去因子负荷小于0.5的动机“充分利用时间”.并依据5个因子各自包含的动机以及前人对阅读动机的归纳研究,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的5个公因子分别进行命名.
公因子1的解释变异量最大(33.280%),解释力最强.其动机成分包括“方便储存”“成本低”“方便携带”“容易获取”“方便选择性阅读”.这些动机因子的共性在于基于手机媒介本身的特征(体积小、容量大、通网络)形成,也是最能区别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杂志)的特征.这类动机针对的是手机媒介本身,而非阅读内容本身.基于此,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媒介特性类动机”.
公因子2的解释变异量为11.130%,包含动机有“获取更多资讯”、“及时获取新闻”“获取周边信息”“获取实际帮助”.无论是资讯、新闻、周边信息还是对学习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资料,都是属于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故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类动机”.公因子3的解释变异量为8.711%,包括“结交好友”“便于转发分享”“了解好友动态”这些动机.“结交好友”是出于共同的阅读兴趣认识新朋友.“了解好友动态”是通过阅读好友的日志、博客与已有朋友保持联络.“便于转发分享”则是在朋友圈中实现相互推荐与共同阅读.很显然,这三种动机因子主要强调互动、交往,因而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社交类动机”.
公因子4的解释变异量为7.457%,包含的动机因子是“打发无聊”“忘记烦恼”“休闲放松”.这些反映的是大学生出于娱乐、放松的需求而使用手机阅读.所以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娱乐类动机”.
公因子5的解释变异量为6.586%,由“跟风”“尝新”“隐私保障”“便于评论表达”这四种动机因子组成.“跟风”是大学生受到周边人使用手机阅读的影响,自身也开始使用手机阅读.“尝新”是大学生出于对新阅读方式的好奇而使用手机阅读.“隐私保障”是大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阅读什么内容.而“便于评论表达”是大学生容易发表对阅读内容的见解.笔者发现,这四种动机分别出于大学生不愿落伍、好奇尝新、自我保护与自由表达的心理,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因而将最后一项公因子命名为“自我类动机”.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大学生手机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3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综上所述,大学生
大学生手机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