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融合:徐复观的文体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文体类有关论文格式,关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融合:徐复观的文体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体及文学批评及体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体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徐复观先生的《〈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等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对于中国古代“文体”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他在区别“文体”与“文类”差别的基础上,复苏了久已被人所误解的“文体”的内涵,着重强调和凸显了“文体”背后蕴含着的生命意识.从方法论上看,他的这一研究实现了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交融.
关 键 词:徐复观;文学史;思想史;文体
引论
徐复观是当代著名思想家,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亦甚有功力.有人评价道,“台湾五六十年代在理论上很有深度、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心雕龙》研究文章,当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艺史很有成就的东海大学徐复观教授”①.当作为哲学家的徐复观从事文学研究时,一方面他固然要尊重文学自身的特性,以此展开他对某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想家独特的视野也不可避免地贯穿研究始终,从而能够超越一般的现象描述,从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等层次更好地认识文学现象.就徐氏的《文心雕龙》研究而言,其核心是“文体论”,因为在徐氏看来“文学的特性,须通过文体的概念始易表达出来.所以文体论乃文学批评鉴赏之中心课题,亦系《文心雕龙》之中心课题”②.虽然徐氏是阐述他关于古代文体的看法③,但着眼点并非局限于此,在他看来:“这些(按:指由两晋而宋、齐、梁的文学批评鉴赏)几乎都是以文体论为中心的.刘彦和的《文心雕龙》,实际上是此一时代许多批评鉴赏著作的一大综合.”“广义的说,全书都可以称之为我国古典的文体论.”④可见是书的文体论即是徐氏理解的中国古典文体论.这些文章虽成于数年以前,在大陆流传也有不少时日,但或是偏见、或是误读,我们的理解与徐氏的论述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我们能细致审视他的那些未必完全正确的论断,或许对我们当下的中国文体论研究不无裨益.尤其是他能够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二者间游刃有余,将两种视域予以较好的融合,从而使得他的研究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一复“文体”含义之旧
徐氏既是思想家,也不乏文学研究者的敏感,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特色.“文体”是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对于它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徐氏最首要也最核心的正是讨论文体观念的混乱与澄清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又在辨析“文体”与“文类”的混乱.他认为,“顾自唐代古文运动以后,文体之观念日趋模糊,明代则竟误以文类为文体,遂致现代中日两国研究我国文学史者,每提及《文心雕龙》之文体论时,辄踵谬承讹,与原意大相出入”⑤.在他看来,所谓“文体”系指“艺术性的型相”.这一文体观念包含有三个方面的意义,或曰三种次元,即体裁、体要与体貌,而这三者表现为体裁体要体貌的升华过程.⑥徐氏的这一区分影响极大,龚鹏程就指出,“徐氏此论纵横博辩,影响很大,并由异端逐渐成为正宗”⑦,而在近年来大陆的文体学研究中,他的这种论断得到了日益的深化和细化⑧.早先的文体学著作,如储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其在前言中指出“文体,指文学体裁、体制”⑨,而铃木虎雄认为文体的“体”有体裁、体性两义,但主要关注“体裁”一面⑩.当下的文体学研究再也不能忽视“风格”的存在,吴承学与沙红兵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文指出既要研究“体裁论”,也要研究“风格论”.
对照当下学界的一般认识,徐氏复“文体”含义之旧的目的确系得到了认同和实践.但姚爱斌博士撰《论徐复观〈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的学理缺失》一文,对徐氏提出了全面而细致的批评.姚文首要的也在于对“文体”概念的重新厘定.姚文不但质疑体裁体要体貌的升华过程,在他看来,这三者的划分本就是错误的.姚氏认为所谓“文体”是指“具有各种特征和构成的文章整体”,由此出发,他要求区分“文体范畴定义”与“文体特征描述”.他认为,体裁也好风格也罢,只不过是对作为“文章整体”的“文体”特征的描述,并不等于文体自身,“如果像徐文和其他研究者那样视文体特征即为文体本身,那么在阐释文体范畴的内涵时,必然会陷入随文体特征定‘文体’含义的游移不定的境地”.
就当下的研究现状看,姚氏的这一批评确系有的放矢,但用在徐复观先生身上却并不客观,有误读之嫌.徐氏并不否认“体”为“文章整体”之说,“‘体’就是人的形体,大概在魏晋时代,开始以一篇完整的作品,比拟为形体之‘体’”,他始终强调体裁、体要、体貌只是“文体”的三个方面,这与姚氏的主旨并不矛盾.产生误解的原因可能在于徐氏过于强调“体貌”因素,而比较轻视其它两个层面,在他看来,“体貌实为文体概念的骨干”,他又说,“‘体貌’、‘声貌’,或简称之为‘体’,这是文体的本来意义,也可以说是体要与体裁所必须达到的成果”,而他所理解的文体的八种基型,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在今天往往被称之“风格”,因而学人往往以“风格”来称呼徐氏对文体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从根本上讲,这一遗憾与大家对徐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的因素的忽略有关,而这一思想正源于徐氏作为思想家的敏感.
二文体与人
徐氏认为“文体论中最中心的问题,也是最后的问题,便是文体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徐氏的这一论断:就创作活动而言,刘勰认为包含了相互的两个方面:“随物以宛转”与“与心而徘徊”,经过这一过程,“物”不再是客观的物,而是贯注了作家的思想感情;而“心”的展现或“情感”的流露也与外在的“物”紧密结合,因此,中国的文学是“心物交融的结晶”,文体正是“成立于心物交融的文学之上”的.即使是那些实用性的文学,如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要“先将外在的题材加以内在化,化为自己的情性,再把它从情性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某一特殊文类要求某种特殊文体,这是客观的要求,作者首先要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但实现客观要求之中,同样有主体的决定性,因而在同样特殊的文体之中,必然各有各人的面貌”,比如说同样是“清
文体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融合:徐复观的文体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