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当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当代文学类论文答辩开场白,关于“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当代文学及现代文学及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如果在十七年,这个论文题目自然不是问题.众所周知,“新疆当代文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光谱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学”.除闻捷这个汉族诗人外,人们熟悉的还有哈萨克族诗人库尔班阿里、维吾尔族诗人克里木·霍加、艾里坎木·艾合坦木(1922年出生)和铁衣甫江·艾力约夫(1930年出生)等.这段史实在张钟等编著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一书中有详细叙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本教材第五编第十二节“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提到一些蒙古族和藏族小说家,却没提到一个新疆少数民族小说家.这个材料恐怕反映了一个真实情况,即十七年文学中,能够纳入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新疆当代文学,只有诗歌,没有小说.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诗人虽有一席地位,这一时期的新疆小说家则似乎不存在.这是否是一个文学史偏见,我不太清楚.在今天,夏冠洲教授等人编写的新疆当代文学史终于把当年埋藏着的许多新疆小说家发掘出来了,弥补了这个缺憾,让我这位不十分熟悉新疆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了解了很多事实,原来新疆当代还有那么多成绩斐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小说家.至少从这个角度看,夏教授等人的这部教材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值得继续追问的是,为什么直到198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这种普通的文学史教材中,仍然只把新疆当代文学限定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叙述范围内,而没有对当时整个新疆文学进行描述呢?一个原因可能是撰史者掌握的材料不充分,没有像夏教授他们那样充分占有新疆当代文学的史料.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诗刊》等内地知名杂志的大力推介,库尔班阿里、克里木·霍加、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铁衣甫江·艾力约夫等人的诗歌广为人知,在读者和研究者中流传(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诗和后来研究诗歌时,阅读过他们很多作品.这个例证很能说明他们在内地“落地”的真实状况),却没有杂志像它那样热情推介新疆小说家的作品.这样,就使内地广大读者包括研究者不了解新疆的汉族小说家和其他少数民族小说家的创作.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民族团结政策的制定,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都被塑造成“某某自治区”,结果就把广大汉族居民在历史光谱上省略掉了,至少是压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角落.“我们新疆好地方”“克拉玛依之歌”都在那里一遍遍地刻意塑造和复制着这种“新疆当代形象”.2005年,我与北大的洪子诚教授、石河子大学的李赋、周呈武教授一起去喀纳斯湖,途经著名石油城克拉玛依市的时候,特别让车停下来到那里看看.我们当时心里都很激动,照了相,还久久不愿离去.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历史复制,对我们这些内地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有多大.在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历史叙述中,“新疆当代文学”最后被省略、压缩或等同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它反映了内地对新疆的某种文化霸权,这种文化霸权的形成史里面还包括了民国、北洋甚至晚清等漫长的历史时期.现在批评它没有用,我们做文学史研究的姑且忽略它,把它仅仅放在文学史的视野内来讨论,只有这样,很多过去看不清楚并容易混淆的问题,才可以逐一地浮现出来.

基于上述原因,我注意到十七年的新疆文学在阅读场域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民族诗人创作的“内地化”问题;另一种是汉族诗人反映新疆生活题材的作品的“风景化”问题.

从维吾尔族诗人艾里坎木和铁衣甫江诗集的题目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内地化的问题,例如《希望的浪涛》《斗争的浪涛》《东方之歌》《和平之歌》《唱不完的歌》《歌唱我的祖国》等.如果把这些诗集与内地诗人的诗集放在一起,比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等,它们的题目指向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问题与作者当时的社会身份有直接关系,比如克里木·霍加,他是新疆哈密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新疆文学》(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代主编.出版过诗集《第十个春天》《春的赞歌》,译作《黎·穆特里夫诗选》和《雷锋之歌》等.这种崭新的社会身份确实对作者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根本影响,因为拥有这种身份的作家还写过去传统的新疆维吾尔族题材,这在当时环境中是很不适宜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觉察中国当代意识形态对新疆本土文化的侵入和制约,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的范围的深广度,恐怕远远超出了民国、北洋和晚清等时期.其实,不光是诗集题目,连同内容都被内地化,出现在这些诗人笔下的,都是祖国、歌唱、民族团结喜气洋洋的节奏和旋律,给人的印象是,好像当地老百姓放弃了日常劳动和生产,把每天都当做了节日,连结婚嫁娶都被政治仪式化,整天都沉醉在这种欢天喜地的气氛之中似的.用一种学术时尚的话说,这种强大的内地塑造机制确实“压抑”了新疆本地诗歌的“原始性”,新疆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与内地连为一体,连文化、文学也连为一体了.这些诗歌让人看不到,本时期新疆少数民族的人民到底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是什么,他们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究竟是什么样子,那种随着季节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以及戈壁、草原、大地和突然降临的暴风雨所包孕的神奇、原始和自然的景象等等.而这些,却是对新疆完全不了解的内地读者所希望读到的陌生、原始和充满

关于“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的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当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异域诗意的生活.就像是许多原来就存在于那里的古代遗址,忽然从十七年的新疆少数民族诗歌中消失了,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种文学史的“断代”“断层”现象应该怎么看,在今天应该怎么去研究,从哪里入手去研究?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直接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情况恐怕是近百年的新疆史前所未有的.前年参加“新疆当代文学高层论坛”的会议时,一位发言者谈到,这只是被翻译成汉语的诗歌创作的情况,当时还有许多没有被翻译成汉语,例如用维吾尔语写作仅仅在维吾尔族读者圈子里流传的诗歌创作,鉴于语言的原因,很难进入我们的讨论范围.我的疑惑是,他们的诗歌是否还完整保持着本民族语言、风俗和文化的特征,没有机会被内地化?因为这位老师没有细谈,我也不懂维吾尔语,所以不得而知.但是,这里肯定存在着一个“外部”的新疆当代文学之外的“内部”的新疆当代文学,后者是否是原乡意义上的新疆当代文学呢?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自我循环、阅读和消费的新疆当代文学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它目前处在新疆当代文学的断层上,很难讨论.但由此令人想到,新疆当代文学不是一体化的文学现象,鉴于多民族文化的存在,它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新疆当代文学,还处在世纪前的冰层之下,还在那里沉睡着,只有本民族的作家和读者知道它们的存在.随着新疆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揭开这层神秘的历史面纱,我想人们能够看到很多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作品和史料,证明我上面所论述的不是表面现象,不能代表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全部面貌.今天,我在这里只是把观点提出来,希望以后有人能开展此类研究,真正地充实和丰富“新疆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另一个汉族诗人新疆题材创作的R

1 2 3 4

关于当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参考文献资料: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论文答辩

文学概论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提纲

先秦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格式

通俗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