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人物形象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余光中写人的艺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人物形象方面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余光中写人的艺术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物形象及诗人及历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物形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余光中在这四度空间里游刃有余,加上教书和编辑,应该是六度空间了.唯独不是小说家,但不是小说家的余光中却有着独特的写人艺术,无论历史多么久远,只要他的笔一点,那些灵魂就会从历史的烟云中复活过来.他善于运用洗练的笔墨,将历史哲学与生命哲学诗性融合,用艺术体验捕捉生命的价值,去穿透生活晦暗不明的现象,揭示生命的超越性意义.

关 键 词:史家笔墨诗人情怀历史哲学生命价值写人艺术

余光中不是小说家,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曾作《食花的怪客》和《焚鹤人》两篇,向小说投石问路,但他自己认为“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身份非常可疑”.但是余光中认为:“任何文体,皆因新作品的不断出现和新手法的不断试验,而不断修正其定义,初无一成不变的条文可循.”的确,余光中的很多作品都打破了文类之间的藩篱,尤其是他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点也不比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逊色.

余光中笔下的人物如果按时代划分,大约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人物;另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果按其身份,可能难以划分,因为不仅有诗人、作家、画家,还有摄影家,更有与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在《左手的谬斯》中,就“有一半的篇幅为作者心仪的人物塑像.其中有诗人、作家,还有画家”.其实,余光中写人的篇什并不限于《左手的谬斯》一集,其他如《望乡的牧神》《隔水呼渡》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青铜一梦》等集子中均有人物形象.


写人物形象论文的方法
播放:23557次 评论:5965人

余光中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出现在他的游记中,尤其是历史人物.这也是余光中写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特点之一.因为游记不仅要展现山川风物、关梁厄塞,更应该涉及其地理、文化、历史的变迁.历史其实就是人物的活动史,当人物的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了,他需要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唤醒历史的记忆,而且作者游历的地方往往又都与这些人物关系紧密.所以他的游记除了描绘途中所见之美景,更旁及所历之关梁厄塞、风土人情、有关的历史人物.这就使他的游记无论是凭吊古迹,还是吟赏烟霞,都兼具感性和知性之美,内容丰厚,蕴藉深沉.


该文url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53651.html

收入《青青边愁》中的《不朽,是一堆顽石?》作于1976年10月,是作者参观了西敏寺之后的一篇追记.这是一座“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的古寺,但作者却将笔墨挥洒在“诗人之苑”.文中提及的诗人有四十多位,但为了表达“不朽”之主题,文章对主次和疏密做了极好的处理.

“英诗之父”生时穷困,死时并未以诗人之名进入西敏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对自己的这位诗翁认识渐深”.但是,一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英诗之父”的地位才被确立.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伟大的事物近距离真的难以观其全貌,难怪余光中要发如此的感叹了:“盖棺之论论难定,一个民族,有时要看上几十年几百年,才看得清自己的诗魂.”

的确,文学艺术史上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已经过时的诗人,常常突然又被人们重新发现其全新的意义和价值.荣格从两方面解释了这一现象:首先,作品本身就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一种超越作品表层意义的深层意义;其次,这种深刻的象征不为作品诞生的时代所理解,而只有人类意识发展到更高水平,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才对我们揭示出它的意义.因此,真正的艺术作品虽然属于它那个时代,但却不被他所处的时代所认识、接受,然而,它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真正的艺术是万古长青的,真正的艺术家也需要时间来证明.荣格的这一见解适合于用来解读余光中散文中所涉及的艺术家.

一个民族的宗庙是需要诗人来支撑的,很难想象没有文学的民族该是什么样子.然而,为什么伟大的诗人死时都是如此寂寞呢?难道有价值的东西真的需要时间的流水来淘洗么?当大浪淘尽之时,会留下一些什么呢?当后人认识到他们留下的是那些最珍贵的东西时,才去追溯时间之流,还历史以公正,对诗人来说,这也许就是他的价值所在,就是“不朽”.

常人贵远贱近,这远和近不仅指空间距离,也应该指时间.在这里,作者除了融入诗人的体验之外,更辅以冷静的理性态度,对历史进行反思并批判,更可以作为现实的借鉴.

当然,历史是一个时间流程,是动态的,在现实语境中去审视历史,余光中有着诗人的敏感和智者的理性.西敏寺的“诗人一隅”也有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雪莱与济慈,有碑无像.柯勒立芝有半身像而无碑.”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赖尔,不但供像立碑,而且天使环侍,独居一龛.普赖尔只是英国的一个三流诗人,所著颇丰,但成就不大,影响也不深.所以余光中认为这“未免大而无当”.历史有时也未免有些滑稽,像给朱艾登骂出名的谢德威尔,他的“冥顽的形象”被急冻冷藏在朱艾敦“犹如一块坚冰”的“讽刺诗”里.可这种“反面的永恒”却“不但浮雕半身,甚至桂冠加身”,怎不叫人“哑然失知”?可见“诗人之隅”的记录也未必可信,真正的伟大还是需要时间去证明,不能完全依靠一代风气.历史也是一个不断被肯定和否定的过程.

是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为现实印证的过程.即使当时不为政府当局所接纳,但历史终将会给予公正.就如拜伦,生前名闻全欧,死后却埋骨异乡,“叶飘飘而归不了根”,一个多世纪之后这堆白骨才被英国上流社会原谅.这究竟是对死者的安慰还是对活人的安慰呢?但无论怎样,拜伦毕竟是被原谅了,“千载宿怨”已埋葬其

中——这不能不令人感慨.由此作者想到自己的漂泊,想到自己与大陆母亲常年的人为隔绝,期待着“纵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后我或许会被宽恕,欣然被认作她的孩子”,向人敞开了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忱.深沉的历史感与苦涩的现实感融合在一起,显示了一种家国现实的高度与民族历史的深度.

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诗人的不朽不应该只在“诗人一隅”占有一席地位.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他当然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看法.

“一位诗人最大的安慰,是他的诗句传诵于后世,活在发烫的唇上快速的血里,所谓不朽,不必像大理石那样冰凉.”立像建塔,只能供人瞻仰,而诗人的生命却能在喜爱他的读者那里得以延续.生命是如此短促,生命之火是如此微弱,那么,作为有限人生的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在“诗人一隅”低回的同时,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对诗人自己说来,诗,只是生前的浮名,徒增扰攘,何足疗饥,死后即使有不朽的远景如蜃楼,墓中的白骸也笑不出声来.”谁说不是呢?乔叟、斯宾塞、拜伦、弥尔顿.浪漫派先驱大师布莱克“默默奋斗一生,老而更贫,死后草草埋于彭山的荒郊,墓上连一块碑也未竖”.直到两百年后,世人

1 2

关于人物形象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余光中写人的艺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数学与文学论文

文学期刊投稿

影视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文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

文学与生活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英语文学类毕业论文

余光中写人的艺术WORD版本 下载地址